水稻田-有害气体渊薮? | 科技创新 | DW | 23.02.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科技创新

水稻田-有害气体渊薮?

联合国气候报告确认,水稻田产生甲烷,种植水稻危害气候。

人靠水稻,水稻-害人

人靠水稻,水稻-害人

大米堪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基本食品。全球60亿人口中的一半依靠稻米生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字,2005年,全球共生产6.18亿吨大米。中国的产量为1.82亿吨,居首位,其后分别是印度、印尼、孟加拉国、越南和泰国。

随着抗击气候变化斗争的深入,科学家们目前正努力寻找大米种植的新方法。不过,要达到目的殊非易事。因为,水稻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和旅游价值。菲律宾吕宋岛上的巴拿威梯田便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一点对有关气候的讨论十分重要:大米种类繁多。水稻、深水稻和旱稻便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种类。旱稻主要在缺水地区或高山地区种植。不过,全球80%以上的大米来自水稻种植。这是问题德症结所在。由于水稻种植需要对田地大量灌水,产生有害气体甲烷,从而加强了温室气体效应。大气中12-17%的甲烷来自水稻田。

能否在亚洲国家推广旱稻种植,以期减轻气候转暖带来的后果,是一个大问题。主要在雨水稀少地区种植的旱稻几乎不产生甲烷。但它产量不高。因而,至少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来说,种植旱稻的吸引力有限。

总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国际稻米研究所”表示,有关水稻种植产生甲烷的所有说法都还是初步的估计。但是,鉴于全球暖化趋势增强,专家们早已在思考,如何改变水稻种植方式。国际稻米研究所目前正着手研究散播法和其它节水种植方法的效果。另一个设想是水稻和旱稻轮种。它的好处是,既减少甲烷的产生,又不致危害稻米的产量。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