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汪建伟《征兆》:不确定性与模糊的焦点

记者:亭子2007年7月1日

汪建伟是中国现代艺术界中全方位统组能力最强的观念艺术家之一。他早年主要从事油画创作,20世纪90年代中,由于旧有的艺术形式无法满足他的表达需要,汪建伟转向新的媒体艺术。在本次“迂回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播放了他的影像作品《征兆》,此外,他还为HAU 1的剧场大厅特别制作装置作品《交叉感染》,并在HAU 1的其他空间展出以前的影像作品。德国之声记者现场报导如下。

https://p.dw.com/p/B88g
神态

《征兆》是一部长约半个小时的影像作品,片中结合了录象和舞台表演的形式。在影片的开始,两位年轻男女被从郊外的土里挖出来,然后被抬放到舞台上早已设置好的桌子上。在整部影像作品中,舞台上同时进行着四个看似无关的故事,而这四个故事分别表现了中国四个不同历史片断——古代、近代、文革时期和现代的典型行为,每个历史片断都相对独立于其他同台进行的表演,并不发生直接关系。最后,影片以四个历史片断的演员分别走下舞台作为结束。

这是一部相当前卫并且非常艰难晦涩的作品。 对汪建伟来说,影片的开头就是一种征兆。他认为,征兆不同于象征。象征通常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所指;而征兆不同,征兆表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征兆是个医学概念,不同的病症可能表现为同一个征兆。比如一个人发烧了,这个是征兆,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人太累了,或者得白血病了 。而关于本片开头这个征兆的究竟代表是什么,汪建伟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把决定权交给了观众。

另外,相比一般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对同一个故事的关注, 在《征兆》这部作品中,汪建伟更关注焦点以外的世界。普通电影一般从头到尾讲述一个故事,有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在《征兆》这部作品中,汪建伟打破常规,选择同时叙述四个看似无关却有存在内部联系的故事,由观众来选择自己关注的故事焦点。通过这四个并行的历史片断,《征兆》也试图反映中国的社会变化,以及人的身份变化。

比起本次艺术节上展示的其他作品,汪建伟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的本身的变化,他思考的更多的是这种变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通过他的作品,汪建伟试图与观众讨论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个人的选择权利以及焦点以外的世界。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