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玩电影,想法与才华一样重要

潇阳2005年2月24日

柏林电影节历来对中国电影情有独钟,这使得中国电影人对柏林也期望甚高。因此不乏为金熊银熊量身定做的片子,刘冰鉴导演的“春花开”似乎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遗憾的是,“春花开”只作为观摩片参加了全景单元,而且反响平平。

https://p.dw.com/p/6IEY
刘晓庆期待春花再开


“春花开”是大陆第六代导演的一员刘冰鉴的一部“地上”电影,赴柏林参展前被有的媒体称为是“刘晓庆息影15年复出后的第一部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电影”。尽管笔者对刘冰鉴电影节上的低调和诚恳十分欣赏,但是仍不得不说,艺术和商业的的完美结合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春花开”透露出的这种一厢情愿就很明显。

“中国第六代导演”已经是一个失去内容的说法,因为这个电影人群体无论从年龄到艺术趣味已经五花八门。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那就是要突围第五代导演的压力,摆脱“地下”的命运以及“出口转内销”的尴尬。刘冰鉴在柏林电影节上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就说,“第六代导演”只是影评界的一种代际分法,本来指的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那批85年进电影学院,89年毕业的那一届电影人;而对他本人,这一称呼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现在的导演群中更准确地说是有一个新生代,他们的电影风格是多元化的。

由于成本、发行市场和审查制度等原因,第六代或者是新生代导演在电影界安身立命的机会大都是要通过国外获奖来争取。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这批导演的电影大都打上了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视觉与叙事风格的烙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电影称为“文艺片”。“春花开”使用了刘晓庆,就或多或少失去了文艺片的“贞洁”,其商业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刘冰鉴否认对刘晓庆有什么其它艺术之外的“非分之想”。刘晓庆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至少不比她15年前的水准更差,但是她显然不适合演“文艺片”。

“春花开”的故事本来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商业片故事,如果老老实实地商业一回,加上刘晓庆的“落难明星”效应,它会是一部让人能产生票房期待的电影。刘冰鉴在国内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这部电影和他以前的电影不同,不是独立制片,是通过了审查的“地上”片,因此他心里的一杆秤就是不能“政治化”,不能“色情化”。这杆秤一方面使得“春花开”拍得过于拘谨。

“春花开”中试图传达的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诡异气氛是唯一能让人看出这是一部有文艺片追求的东西。可惜的是,这部影片的“魔幻”和“现实主义”被生硬地捆绑在一起,结果是“魔幻”和“现实主义”都很难受,观众也很难受。

影片的最大失败是它的摄影和剪辑。我猜测也许是为了柏林电影节,刘冰鉴特意请了一位德国摄影师。刘冰鉴解释说:“我希望我的电影在叙事的角度上有一个国外的摄影师来参与创作。”影片的画面缺少灵气,缺少匠心,缺少观察,缺少选择,从而缺乏表现力。镜头间的安排简直就是心不在焉的罗列,该直接了当的地方罗嗦,该细致的地方马虎,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导演和摄影师在各干各的,而剪辑师也是个懒汉,那一大堆胶片简单地按照场记编号串在了一起。

“春花开”是一部十分有想法的电影,遗憾的是它缺少的是将这些想法表达出来的才华。电影是一个时间的艺术,你必须在有限的电影时间内展示你的才华,而之前的设想和之后的解释都是与观众无关的。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