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米切里希 - 心理分析和女性主义的骄傲

Christine von Soden2007年7月29日

有人说“人并不见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聪明”,这句话显然不适用于玛格丽特•米切里希。她是二战后著名的心理分析治疗师,曾在海德堡大学攻读医学。1955年与德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亚历山大•米切里希一起工作,坠入爱河,进而结为夫妇。她除了与丈夫一同从事德国战后社会心理的研究以外,还在70年代公开支持当时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从而声名鹊起。今年7月17日是她90岁的寿辰,德国之声记者介绍了这位“女性主义” 的先驱。

https://p.dw.com/p/BNFy
Margarete Mitscherlich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77,也就是30年前,丹麦籍的心理分析家玛格丽特·米切里希在德国著名女性杂志“艾玛”的创刊号中,坦承自己是一名“女性主义者”。此语一出,引起社会哗然。直到今天,她与“艾玛杂志”创办人阿丽斯·施瓦策尔仍然是要好的朋友。

1947年,年轻的玛格丽特在瑞士的一家医院,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亚历山大·米切里希相识,并立刻热恋上这名已经有了4个孩子的有妇之夫。1949年,两人的儿子马提亚斯来到人世。玛格丽特十分低调地单独扶养这个孩子。

1955年,离婚后的亚历山大娶她为妻,并开始在法兰克福携手发展共同的事业:亚历山大应聘成为法兰克福大学“弗洛伊德研究所”的主任教授,玛格丽特则在心理分析领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米切里希夫妇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论题就是有关纳粹时期及战后德国社会的心理研究。他们在引起社会动荡的学潮期间,共同撰写并出版了著名的“有关悼唁的无本领”一书。该书的中心议题,就是探讨德国人为什么回避有关纳粹罪责与责任的问题。

在风气保守的那个年代,标榜“心理分析”和“女性主义”这两个极具挑衅性议题的玛格丽特·米切里希,一头栽入了有关两性平权的辩论。她的论据之一是:女性性格比男性温和。而这一说法惹来了批评,有人认为此说是将女人定性为男人的受害者。

今天的玛格丽特·米切里希并未因自己的国际声望而与现实脱节:她虽已90高龄,但仍坦率直言,针砭时政,令人耳目一新。

提起自己的丈夫,她调皮地表示,鼓吹“女性主义”的作法并未毫无保留地获得丈夫的全力支持,她说:“理论上他完全站在我这边儿,但实际上只是偶尔支持我的看法。他有时认为阿丽斯给我打太多电话,或报怨我过于频繁地参加有关女权运动的会议,还在会上发表讲话什么的。”

1982年亚历山大·米切里希去后,玛格丽特也逐渐被人遗忘。她对此所作的诠释是:“天啊,他既然已经走了,那么始终伴随在他旁边的那个女人也该走了吧!我们终于摆脱了他,他的女人也该走开了。我相信,人们一定不能谅解我曾经说过我是个女性主义者。但我深感自己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者。”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