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网络文化冲击波

Julia Elvers-Guyot2007年6月29日

过去人们无法想象,音乐专辑不需要生产就能销售,足不出户便可以参观展览,喜爱的书籍也不用非到图书馆或书店才可以读到。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信息交流均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德国之声记者在此举3个例子。

https://p.dw.com/p/B74m
真实的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例一:音乐销售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大屠杀纪念馆内部

以前人们要想了解音乐信息会选择阅读音乐杂志,或是到唱片店购买唱片。自从网络问世,新组合、新趋势,以及新的音乐潮流,在交流平台Myspace上都有。那里大家可以免费地自我展示,上传照片,交换信息。世界上已经有超过170万人在那里登陆交流,其中许多是艺术家和音乐家。

其中的一些人已经成功地推销了自己,通过互联网上名声大震,最少也能混个脸熟。比如女士鸟(Ladybird),这位19岁女孩的真名是多米尼克,在“电子/桑巴”的名下,人们可以听到4首由她演唱的歌。她因此得到了英国音乐家兼制作人亚当斯基的注意,并邀请她录制了一张CD。但现在唱片是否上市还不得而知。

例二:在线展览

对于博物馆而言,进入网络是当前不得不做的事情。美国华盛顿大屠杀纪念博物馆走得更远:他们把全部的展览都放到网上,利用了互联网的全部技术可能性。“给我你们的孩子”是该博物馆最新的在线展览。“真正的”展览从2006年12月就开始了。这是关于一个波兰洛兹的孩子们如何在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展览。

Ladybird
网络歌手“情人”图像来源: katharina poblotzki

在这个网站上可以经历展览会整个开幕式,这里有一个长达20分钟的视频介绍,以及这些波兰孩子的简历。在照片、图片和动画旁,总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可供打印。博物馆新闻发言人拉瑞∙斯维德尔介绍说,他们尝试利用一切技术手段,将视频、音频和文章结合起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方式,“有些人只想看文字叙述,他们喜欢打印出来阅读,而不愿等到图象下载完毕。”现在他们做了些改动,如果人们愿意,可以只打印或阅读视频中的道白文字。

拉瑞∙斯维德尔说,全世界都有人点击进入他们的在线博物馆。2006年点击该网站的人数达1500万人次。与真正的展览相比,网络展览的支出预算小得多。这位新闻发言人说:“这样做我们可以花小钱,得到更多的观众。当然,如果没有真正的展览,网站肯定也不会这么成功。”

例三:互联网书库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München Digitalisierungszentrum
勤奋扫描的工作人员图像来源: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慕尼黑巴伐利亚州国立图书馆也把未来寄托在互联网上。这家图书馆有900万册藏书,谷歌(Google)现在要把其中的100万本电子化,便于在互联网上查找和阅读。该图书馆是第一个参与谷歌“搜书计划”的德国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参与该计划的有来自世界范围内的15家图书馆。其中也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图书馆。

谷歌想将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尽可能多的书电子化。慕尼黑巴伐利亚州国家图书馆希望借此进一步提高他们作为国际性的研究图书馆的声望。图书馆副馆长克劳斯∙塞诺瓦说:“我们对全世界所有对教育、深造、进修有兴趣的人开放。也许听上去有点悖谬,但事实如此:互联网相当于我们的自然媒介。”

谷歌搜书计划欧洲负责人延斯∙雷德玛表示:这一计划的目标并不是让人们在网上阅读整本的书。这其实更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找到要找的书,让人们知道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

无论是书籍、音乐、视频或是在线展览,在网上提供和欣赏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反响,早已不再只是电脑虫们的天地了。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