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的良药并非最低工资

2014年4月4日

中国常被视为廉价的世界工厂。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很久,未来的中国将成为全球消费中心。因此政府也每年提高最低工资的标准,然而仅这一点是不够的。

https://p.dw.com/p/1BcHZ
Symbolbild Export China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好例子是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具有工会意识的社会主义者认为,艰辛的工作应该得到更高的报酬。经济自由主义者--中国也存在这个群体--也希望促进消费,因为这给企业家和中产阶级提供新机会。因此他们也支持提高工资。

中国政府今年将再次大幅提高几个选定大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比如,上海提高12.3%达到折合210欧元每月,北京提高11.4%达到180欧元。而中国其他经济中心的最低工资升幅也类似。

中德最低工资

时代不同了:当我们在德国为抵御工资下降引入最低工资的时候,中国人可以做到每年都将最低工资标准往上调。而这两者之间甚至有联系。我们一直将竞争推荐给中国计划经济,现在我们要和全球竞争的后果作战:我们太贵了,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往下调。

Frank Sieren Kolumnist Handelsblatt Bestseller Autor China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0年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中国人在全球都很成功,同时拥有一个巨大的内部市场。因此中国有能力往上调。现在已经能够看到一个美丽新世界的雏形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和新自由主义者如此许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盛不衰。

价格的上涨更快

中国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要比经济专家这些人期望的要复杂。民众没那么容易被收买。他们不像政客期望的那样兴高采烈地接受工资的提高。而他们这么表现是有道理的:

虽然(中国)全国的通货膨胀率只有2%,工资提高后人们应该切实感受到手里钱多了,然而在那些工资提高的城市,价格上涨要比中国其他地区快得多。企业主们并不长久地抱怨,而是痛快地提高了工资。

想要在北京不至于入不敷出,必须每年挣更多的钱,以应对上涨的物价。特别是租房和买房的价格一直节节攀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资的提高最多算是种通货膨胀补贴,有时候甚至只是种心理慰藉。

脱身出口陷阱并非易事

因此中国政府通过提高工资来脱身出口陷阱的策略能否成功,并不确定。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出口。如果世界经济疲软,中国经济的景气图景就面临危险。建立一个出口的平衡力量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完全依赖出口,从一个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

然而越来越多迹象显示,长远来看,这条道路不再有前途。特别是作为顾客、习惯入不敷出的西方人,很快因手头拮据突然就不再买东西了。因此未来中国将较少为外国市场生产手机、汽车和电脑。新的座右铭将是"中国制造中国用 "。然而要实现这一点不仅要提高工资,也必须实实在在提高中国民众的购买力。也就是说人们真的买得起涨价、提税后的商品。

Symbolbild Export China
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非常强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改善住房和社会福利体系

政府要将规划付诸行动,需要做的不仅是提高最低工资,例如大城市中的住房也必须让人们能够负担得起。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已经开始建福利房。当然这计划和实施起来的花费和难度远比提高工资大。

与此同时,北京还需要提高养老金水平,扩大医保覆盖面。这也非常复杂。人们必须有很好的保障,尽量少为医疗和养老存钱。迄今为止,人们都知道社会保障在紧急情况是靠不住的,因此中国人的储蓄额是世界最高的。中国家庭的一半收入都(存起来)以备急用。

坚定的储蓄者

这种心态可能弱化。不过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文化。美国借钱买醉的消费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太不谨慎,这也不是政府的目标。中国政府坐拥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自己也是节俭的典范。文化特殊性让经济理论家们大跌眼镜不是第一次。然而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中国人的谨慎是福气:世界无法承受另一个像美国一样对风险麻木的大国。

作者简介: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是德国之声特约记者,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年。

编译:万方

责编: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