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未来就在这里” | 文化经纬 | DW | 22.01.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艺术的未来就在这里”

当代中国艺术以惊人的活力发展着。往返于大洲之间的国外艺术家收藏家,尤其是欧洲画廊家正在从事着一项具有先驱性的事业。不过,中国现代艺术的鉴赏者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开创阶段。

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1999年在柏林举办陈少锋作品展

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1999年在柏林举办陈少锋作品展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瑞士驻中国前大使、艺术收藏家伍立•斯哥。早在八十年代时,他便开始寻求与中国艺术的联系。他比较欣赏的是中国的水墨画和陶瓷,这第一位外国鉴赏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很短时间内便发现了年轻的中国艺术的潜力所在。

90年代以来,在德语世界中有四家画廊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精华: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柏林/北京)、洛塔•阿尔布莱希特画廊(法兰克福/北京)、麦勒画廊(卢塞恩/北京)和 瑞士人何浦林开办的“香格纳”画廊。

何浦林1996年在上海创立画廊时便有一个确定的主旨:帮助中国艺术在自己的国家获得应有的认同。他很欣赏上海充满活力的艺术前景。但当前的艺术收藏家和购买者一般都是外国人。“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在中国展示这些艺术,因为艺术的未来就在这里。为此我们也常与中国博物馆合作。而世界展览会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我对单纯的艺术输出丝毫不感兴趣。我从未将中国视作饥渴的西方艺术市场的新供应商。”

有几位杰出的上海艺术派画家已在当代中国艺术史上稳固地占有了一席之地,比如以文革“大批判”文化闻名的王广义(1956- )和先锋艺术家赵半狄(1966- )。

洛塔•阿尔布莱希特将其在法兰克福和北京的画廊视作“文化联合体”。与中国伙伴魏炜先生的合作帮助他建立了进军中国艺术舞台的必要联系。在他画廊的展览告示中会出现一些人们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因此对艺术家履历的审查很重要。比如从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黄河(1977-),在第一次个人展览时就出售了很多画。“我住在画廊附近,于是向画廊的专业人员展示了自己的一些作品。之后他们来到我的画室与我共同规划了展览的事情。”这位艺术家不无自豪地说。去年11月18日结束的赵智能(1968-)个人展出是画廊的一大盛事,阿尔布莱希特对此十分欣喜。“目前中国艺术的顾客大多来自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德国。但是现在美国购买者也一下子多起来了。因为对于不断增多的中国购买者来讲,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瑞士画家麦勒自1992年起在瑞士卢塞恩开办画廊。2003年他与CAAW(北京文件艺术仓库)签订合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初他将在CAAW附近再开创一间自己的画廊。除了李松松(1973-)这样的新生代艺术家,雕刻家艾未未(1957-)和单色风景画家邱世华(1940-)等都属于画廊的杰出画家。麦勒发现,在过去的18个月里,艺术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些过去很少问津中国艺术的世界收藏家们现在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急于收藏当代中国艺术珍品。因此有些中国艺术家的订单已安排到了两年后。”当被问及是如何进军中国艺术市场时,麦勒追溯了他与乌利•希克长达15年的友谊。

亚历山大•奥克斯刚刚在柏林实现了其“理想画廊”的梦想。他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设计的画廊于去年9月25日新开业了。他的中国画廊位于北京的大山子新艺术区。通过为方力钧(1963-)等艺术家策划展览,亚历山大•奥克斯代表了一大批高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彼特•路德维希12年前以18 000美元购买了当年30岁的画家方力钧的一幅作品,而如今在香港,方的一幅同样大小的作品将价值180 000美元。相当一大部分西方公众刚刚发现中国“新”艺术,因此对这种价格的发展很不解。”

近代的25年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至为重要。评论家认为,后毛泽东时代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艺术家的探索阶段,而其后的15年可视作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阶段。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