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花之国难产花王-中国国花评选综述

李士勋2005年8月5日

中国是花的王国,是世界“园林之母”。在西方的花圃、植物园里,你经常可以在介绍牌上看到,此花原产中国。偏偏中国大陆的国花就是60年定不下来。最近,中国专家们再次紧急倡议。应德国之声中文网之邀,李士勋先生综述如下。

https://p.dw.com/p/70Ft
梅花-牡丹:雅与艳之争图像来源: DW

今年7月20日,中国著名花卉专家、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国花评选最早倡导人陈俊愉院士和吴良镛、周干峙、石元春、沈国舫、卢良恕、方智远、袁隆平、孟宗祯等62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联名,提出《关于尽早确定梅花牡丹为我国国花的倡议》,将国花评选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大家都希望这次评选活动能够圆满成功,结束当今大国无国花的尴尬局面,以便更好地通过人与花卉、人与自然的重新亲近,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改良和美化环境,使国家更繁荣昌盛,锦上添花。

评选国花虽然是近百年来的事情,但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人爱花养花,历史悠久。梅花牡丹尤其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奇葩,有诗为证:“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历代骚人韵士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数不胜数。远在2500年前的《诗经》里就有六首诗提到梅[1]。晋朝陆凯赠范晔梅花并赋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梅传友情、歌颂梅花蔚然成风。牡丹栽培始于晋、兴于隋、唐,极盛于宋。

鲜花与中国人早就难分难舍,由此引出无数动人的传奇!除了“梅妻鹤子”的传说之外,还有一段关于牡丹的佳话:唐朝女皇武则天在长安御花园中踏雪赏梅,酒后戏言,下令百花翌日必须和梅花一齐开放,惊动了百花神!众花神皆畏惧武皇神威,第二天皆准时绽开,唯独牡丹花神敢于抗旨,不愿违反时令,结果被付之一炬并连根铲除,发配到洛阳邙山脚下。

把牡丹正式定为国花是清末慈禧太后1903年的事情,她下令在颐和园建花坛栽种牡丹。1929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和内政部提出把梅花定为国花,并建议在紫金山下建梅园。这些后来都次第实现了,梅花作为“国花”没有异议。

鉴于西方人把梅花翻译成“李花”或“日本杏花”,我国现代梅花研究专家曾勉教授曾于1942年用英文撰写了论文《梅花——中国的国花》,向世界介绍了梅花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首次用音译翻译梅花(Mei Flower - Prunus mume)的名称,纠正了西方翻译上的谬误,因为梅花乃中国独有,8世纪始传入朝鲜日本、19世纪才传到西方。1964年偏安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正式确定梅花为中国国花。

Blumenexperte: Professor Chen Junyu
陈俊愉院士图像来源: DW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梅花研究60年的陈俊愉教授于1982年首次建议把梅花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他列出十条理由,从美学上充分阐明了梅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指出梅花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美德。世界有三万多种花卉,原产中国地区的有1~2万种,较常用者2000种。世界公认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当之无愧的“花卉王国”!国花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能凝聚多民族的感情,而且能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因此,中国不能没有国花!香港《明报》月刊发表文章全力支持陈教授的建议。

1987年,中国第一次在大范围内进行评选传统名花活动,结果梅花、牡丹名列前茅,位居第一、第二。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有双国花的国家也多有先例。为使国花能覆盖我国最大面积国土,使之更好地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并有利于中国统一大业,1988年,陈俊愉教授又提出“南梅花”“北牡丹”“一国两花”的方案。

在1994年的评选国花活动中,有人提出“以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五种花同为国花的方案,由于意见分歧太大,没有结果。1995年在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这个方案未获批准,国花问题再次被搁置。

1999年,在我国昆明市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名正言顺地展出了自己的国花,主办国中国的国花却暂告阙如,成为中国20世纪的一个遗憾。

评选国花问题变得紧迫起来。2003年是中国讨论国花问题观点公开交锋的一年。4月17日,《中国青年报》首先报道了中国林学会将联合中国花卉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开展国花、国树、国鸟评选工作,按程序报全国人大通过。5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陈俊愉院士就我国正在启动的国花、国树、国鸟评选提出建议,在《工程院院士建议》第10期上刊出。6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对这项建议提出异议,说“倒是有好多比评国花、国树和国鸟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许多事比评无多大意义的国花、国树、国鸟重要得多”。也有人认为,重要的不在于评选结果,而在于评选过程,可以重新唤起中国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识。8月1日人民网发表争鸣文章,认为这项活动很有意义,可以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精神,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一个小组会上,邵华委员再次提出将牡丹确定为“国花”,将兰花、荷花、菊花、梅花确定为“四季名花”议案,引起热烈讨论。于是就又有了前面提到的62院士的联名倡议。

由此可见,中国的国花可谓难产!可是,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各种媒体踊跃采访陈俊愉院士。陈教授告诉记者:“自己热心推动国花一事已有几十年了,但每次都不了了之,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没有明白国花的性质,其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把国花政治化了。”“国花不同于国歌、国旗、国徽,是不需要写进宪法的,国花只是老百姓的事,实际上与政治没有关系。”他还举例说,“德国的国花是矢车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因为国家分裂为东德和西德而改变。”陈院士还说:“程序上的障碍也让国花至今难以产生。今年再次把国花方案拿出来,主要出于这样几个考虑:首先,作为大国,没有国花是很尴尬的事情;另外,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这正是推动国花评选工作并把我们的国花以及花文化推向世界的最好时机。”

梅花的高标逸韵、凌寒傲雪、坚贞不屈和牡丹的花团锦簇、雍容华贵、繁荣昌盛,正好是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象征!几十年的争执说明中国人对梅花与牡丹任何一种都不能割舍的情怀!

把“梅花和牡丹”这两种中国的奇葩同时定为中国国花,正好是“两全其美”!


  1. 考汉字“花”与“华”本来同一个字。中华即中国。《诗经》里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句。传说中国人的祖先伏羲和女娲之母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华”字的起源,可能与“哗哗”的流水声有关。这位母系社会的最高女首领就把这种悦耳的声音当作了自己的姓氏,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取名华(“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把附近的崇山峻岭叫华山,把她那片生活的原野也就华,华地居中,故曰中华。后来,夏朝之后,中国也叫华夏。中国人自称华人,炎黄子孙皆华裔,今天居住在外国的中国人叫华侨。把“华”写成通俗的字“花”,是北朝时期(386-534)的事情。见: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释(六下·二七五上)。
  2. “摽有梅”一诗,是用抛青梅来表达爱情(《诗经·周南》)。李白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后来演变为成语“青梅竹马”。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