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天才音乐家本杰明•布里顿百岁冥诞 | 文化经纬 | DW | 23.11.2013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英国天才音乐家本杰明•布里顿百岁冥诞

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是20 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一生具有多样而精彩的层次和面貌:他精湛的技艺、他的博学和戏剧性的直觉以及反战立场,使他成为英国乐坛上的一位“模范生”。作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曾流亡国外;海风强劲的英国东海岸是他的最爱,也是他灵感的源泉。

(德国之声中文网)1913年11月22日,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在英国东部城市洛斯托夫特(Lowestoft)诞生。布里顿家面海而居,海涛声是小本杰明初闻的乐音。

Badestrand in Lowestoft

度假胜地-洛斯托夫特

他五岁开始学钢琴,8岁学习中提琴并尝试作曲,显露了与众不同的神童天赋;而海洋则是他一生初始的音乐体验。布里顿显然十分眷恋作为暑期度假胜地的家乡-洛斯托夫特。他在这里度过了21个寒暑。

性向噤声

1937年初,布里顿同时失去了两位挚爱的亲友-母亲和好友布拉斯(Peter Burras)。他陷入深沉的孤寂,也停止了音乐创作。就在这期间,他与男高音彼得·皮尔斯(Peter Pears)之间擦出了情感的火花。

1938年,这对好友兼情侣从伦敦搬回布里顿老家的"哈森磨坊"(Hudson's Mill)。剧作家及记者阿贝尔斯(Norbert Abels)指出:"在这座老磨坊里,布里顿和皮尔斯两人展开了一种在音乐史中少见的,一人作曲一人诠释的艺术共生式的非凡合作。" 虽然两人的伴侣生活持续到1976年布里顿去世,他们周遭的人也都知晓两人同性恋的关系,但从未有人揭露这个秘密。

Benjamin Britten und Peter Pears

皮尔斯与布里顿

流亡

1939年春,布里顿和皮尔斯前往北美开始了三年的流亡生活。对于热爱和平的布里顿来说,他没有别的选择。欧洲二战期间,这对情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纽约市布鲁克林艺术家群体聚居的"二月之家"(February House)度过。身处美国左翼自由派人士圈中,以及与皮尔斯情感和谐,虽属战乱时期,布里顿暂时又重获安全感。

抚慰受伤灵魂的音乐之旅

但思乡情切的布里顿和皮尔斯于1942年早春回到英国。解除兵役的布里顿接受"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的委派,为深受战争伤害的人们举行音乐会。

Yehudi Menuhin

梅纽因

在此意义下,布里顿于战后的1945年,与小提琴家及作曲家梅纽因(Yehudi Menuhin)一同前往德国,在西方盟国及苏联设立的难民营中,为战后无家可归的人们演奏音乐;他们也在住宅区、军营、修道院及学校演出。那时,纳粹恐怖和残酷暴行所带来的不祥氛围,弥漫在空气当中,作曲家在音乐会上看到大屠杀中九死一生幸存者脸上犹有余悸的惊恐.....这趟旅程、这个德国,在布里顿内心打上了永难忘却的烙印。

谱写生平自传

布里顿在创作当中,如1945年的歌剧《彼得·格赖姆斯》(Peter Grimes)以及歌唱组曲都对战乱有所表态。他作曲最讲究歌声及元音,拥有皮尔斯这样一位世界一流男高音伴随一旁,真是天作之合。1943年,他为男高音、圆号及弦乐器创作的小夜曲,完全是为皮尔斯量身制作。

Benjamin Britten War Requiem

男高音皮尔斯演唱《战争安魂曲》

与音乐史上的其他伟大作曲家相比,布里顿的音乐具有高度的自传性。因此,歌剧《彼得·格赖姆斯》中出现四首海的间奏曲(Sea Interludes)也就不足为怪;而和平主义者布里顿在《战争安魂曲》(War Requiem)中所表现出的,相当于强烈反战声明的艺术创作就更不奇怪了。1962年,在英国圣迈克尔大教堂(St. Michael's-Cathedral)的落成仪式上,布里顿不仅以《战争安魂曲》追思阵亡士兵,同时也敦促人们坚守和平。为了促使二战敌对国-德国和英国的和解,男高音皮尔斯与德国著名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同台演唱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一首反战的安魂曲。

作者:Philip Süthoff 编译:杨家华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