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融机构入股中国国有银行-前景与风险 | 媒体看中国 | DW | 06.09.200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媒体看中国

西方金融机构入股中国国有银行-前景与风险

西方金融机构对中国的金融市场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但要想在中国立足,就必须入股中国的银行。

美国和德国金融机构准备向中国工商银行注入巨额资本

美国和德国金融机构准备向中国工商银行注入巨额资本

最近,世界保险业巨头-德国安联公司连同其麾下的德累斯顿银行准备斥资十亿美元,入股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这样,安联与美国运通银行及高盛投资公司共同注入的资金将达到三十亿美元,占中国工商银行股份的10%。最近几天,这件事成了德语媒体经济版的主要话题。

南德意志报写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保证最晚在2006年年底向外国投资者完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但事实却是另一回事。德国银行业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的国际金融讲习所所长罗歇尔说:‘外国投资者要想在中国经营自己的银行,必须向每个分行注入1500万美元的资本。这样的条件使得外国投资者无法在中国建立密集的分支行网点’。这样,中国政府限制了外国竞争,实际等于强迫西方银行和金融机构与中国银行合作。罗歇尔说,‘中国人对银行业知之甚少,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取西方的金融知识。’例如,中国完全没有安全的贷款体系,如果中国从欧洲或美国进口这套体系,中国的银行和客户将受益匪浅。”

南德意志报也看到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严重问题,文章最后写道:“腐败和经营不善是中国所有国家银行的特征。直到今天,没有党的批准,银行的最高领导层仍然不能做出人事决策,这就为非法的阴谋诡计提供了温室气候。八月初,前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行长被判处死刑。东北长春市法院指责这位银行家贪污受贿。”

新德意志报在报道了安联入股中国工商银行的意图后指出,“走向东方”并非没有风险,因为“中国的银行贷款业背着死账、烂账和老国有工业企业的包袱。低估的人民币挂靠美元、欧元等货币,一旦的这样的挂靠失灵,难以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事。北京依靠低价的人民币带动出口,出口才是西方现代中国热的真正基础。

2002年和2003年,依靠中国这个世界经济景气的希望之星,德国的外贸几乎增长了一半,2004年进出口又增长了26.4%,达到325亿欧元。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很快发展成为吸引德国企业的销售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红色中国发展成了一个西方消费品精品市场。另外,德国经济的一大优势是为整个工业领域供应全套完整的解决办法,并由国家提供风险担保。德国金属工会也说,中国的高生产率将为中国在全球赢得高分。”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DW.COM

  • 日期 06.09.2005
  • 作者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8jH
  • 日期 06.09.2005
  • 作者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78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