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观“交汇- 中德科学交流与合作展览”

兰多2006年2月19日

就在西方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赚的钵满杯盈的同时,所谓中国在与其合作过程中偷窃技术的指责声也不绝于耳,听得多了,不免觉得郁闷,因为“偷窃”听起来总不是滋味儿。悉闻, 以“交汇”为题的中德科学交流与合作展览2 月15日 在德国北部城市明斯特举办,我随即踏上火车前往,

https://p.dw.com/p/80dG
中德科学技术交流合作展在明斯特图像来源: DW

步入位于明斯特市中心的现代化购物中心内二楼的展览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个表情严肃, 形态各异,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兵俑。旁边红底白字,中德文对照并以交叉线条蕴含“交汇”含义设计的广告牌简洁大方。因为开幕式晚上开始,所以展厅里人并不多, 但也看到了几张中国面孔。由于购物中心二楼椭圆形的建筑结构以“中国在德国” “德国在中国“为标题两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成功交流合作的图文展板倚墙排列四周。依次浏览过去,从秦始皇兵马俑到被发现的X射线源,从寻找疾病基因到研究碳素,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作物生长获得高产,从建筑声学到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研究等等,中德两国自1986年以来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广泛深入,真可谓硕过累累。 我是学社会科学专业的,不过两国对疾病基因的研究还有就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洪水防护进行的这些造福人类的合作研究竟也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了展板上的中德文介绍。

展厅不大, 所以很快我就转到了展厅的边隅一角,驻足于“中德科学文化交流的先驱 ”的展板前。中德科学交流与合作历史悠久,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人物的名字迄今依然璀璨绚丽。从徐光启到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从康熙皇帝到德国著名学者莱布尼兹, 他们共同创建了沟通中德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如今, 步其后尘,众多的中德学者已经并且正在继续谱写着两国科学交流与合作的历史。

展览开幕式结束后,我见到了负责这次展览的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公关部主任迪特·胡斯肯先生。听他讲,“交汇- 中德科学交流合作展览” 自1998年先在中国十个城市展出, 获得巨大成功后,开始在德国巡回展出。 因为好奇我想更多了解展览在中国展出时的情况,遗憾的是胡斯肯先生对展览在中国如何成功只以“双方在科技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年轻科学家搞研究, 展览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加深” 等职业化的公关话语做了解释,不免让我有些失望。

就在胡斯肯先生忙着招呼接受邀请参加开幕式的客人们的时候,我走到放满展览期间为参观者们提供的信息册桌前,翻阅了几乎所有的传单手册。除了展会内容的详细介绍外,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创办的小杂志。小杂志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德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项目以及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并对主持研究项目的青年科学家作了介绍,让人感觉到研究联合会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倘佯浏览中,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晚上9点多钟, 展厅里的人似乎多了一些。因为与明斯特的朋友有约在先要去看她,我只好收回落在展板中穿插的德国新天鹅堡和长江三峡两张巨幅图片上的目光,准备去乘车。走到展厅所在的购物中心的大门口,回首望去,红白相衬,中德文对照的“交汇”二字在大厅柔和的灯光下非常醒目,不禁然我又想起那些对中国所谓“偷窃技术”的指责。 “交汇”以中文释义,是交流,融汇的意思,而在字面意思的背后,我想这两个字蕴含更深的是两国间交流合作的相互信任的友谊。中德两国交流合作历史悠久,“交汇“二字正是对着这份深厚友谊的最好写照。对于那些既与中国合作又指责中国偷窃技术的真得让人费解

−−合作难道不是双赢双利的事情吗?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