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言论自由与新冠疫情有何关系?

文山
2020年2月27日

起始于中国湖北省的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而至少在疫情早期,中国当局曾经试图遮盖信息,并打压相应的言论。中国言论自由空间的限缩,到底对此次疫情起到了怎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https://p.dw.com/p/3YWOA
China Wuhan Jinyintan Hospital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Chinatopix

(德国之声中文网) 在美国知名汉学家、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看来,新型冠状病毒之所以能扩散到如此程度,"与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言论自由问题有着很大的关联"。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因言论自由受限而遭到大灾难已经发生过多次,包括50年代末的大跃进以及2003年的SARS疫情。"今年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当局(打压言论)的做法虽然没有像2003年时那般恶劣,但是在最初一段时间,地方当局也确实让李文亮医生这样的基层专业人员闭嘴。这是因为,在中共的体制下,每一级官僚都不愿意冒着仕途受挫的风险报告自己的管辖区内出现了麻烦。所以,地方官员不愿披露(疫情)信息,实在是人的自然反应。"

李文亮医生曾经在疫情的最早期通过微信告知其同学,称其供职的武汉中心医院收治了一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怀疑是受到了一种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感染。但是,短短两天后,他就因这条在同学聊天群组中的发言而遭到了武汉警方的训诫,这条消息还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中国主流官媒作为"辟谣"而广为传播,强调"武汉并没有发生SARS"。一个月后,李文亮医生本人也因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不幸去世,引发了全国民众对当局打压言论自由的不满情绪。

China Wuhan Augenarzt  Li Wenliang gestorben
2月7日凌晨,李文亮医生在武汉中心医院去世图像来源: AFP

卫健委专家:湖北某领导在说谎

2月26日,中国《财经》杂志也刊发了一篇对中国卫健委专家的专访。这名专家不愿具名,但是同意媒体点明他曾作为卫健委第二批专家组成员在一月中旬考察武汉疫情的身份。他说,卫健委专家组在武汉时,已经高度怀疑这种新型疾病能够"人传人",但是苦于无法获得 "医务人员被感染"这一重要证据。他还说,专家组其实一直听到有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消息,但是武汉方面始终坚称没有此类情况,"医护人员的感染区我们也没看到,谁知道他们在哪。这么大的院区,我们怎么去找呢?"

而根据几星期后的媒体报道,1月中旬已经有遭感染的医生被确诊。这名卫健委专家指责武汉方面当时不告知实情,"从现在真实的情况看来,他在说谎。"他还透露,1月中旬,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疫情消息时,只提到了41个确诊病例,却只字不提"数量更大的疑似病例"。这名专家还表示,湖北省卫健委的"某位已经被免职领导"当时曾经在会议上诘问专家组"你们是不是怀疑我瞒报啊?"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卫健委匿名专家还强调,如果1月11日能够如实把疑似病例数量也公布出来,公众的警惕性就会更高。

对此,美国汉学家林培瑞认为,中国官僚体制中的这种瞒报现象并非是习近平或者其他某个个人一手造成的,而是一个体制性问题。"如果这个体制能够容纳更多的言论自由空间,李文亮医生的警告就能传播地更远,官员的瞒报现象也不至于如此严重,获得更多信息的民众就能更早地采取行动,从而减缓疫情扩散。" 他还驳斥了过早公布疫情可能引发民众恐慌的观点:"在一个信息能够真正自由流动的社会中,民众总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会轻易恐慌;况且,警惕提高得越早,之后疫情防控得就越好。就算迟早要出现恐慌,我宁可早点出现小的恐慌,而不是晚点出现大的恐慌。"

李文亮医生在去世一星期前接受中国媒体《财新》采访时也强调,"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

公开信"敦请中国政府吸取李文亮事件教训"

法国赛尔奇·蓬多瓦兹大学华人教授、社会学家张伦也对德国之声表示,这场正在酿成全球危机的疫情,与近年来中国言论自由权利遭受的打压、习近平上台后大权独揽要求各级干部向他看齐的做法有着重大联系。"这不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问题,而是影响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安危。"

张伦、林培瑞,以及另一名美国知名汉学家黎安友几天前就中国的言论自由受打压问题发起了一场公开信联署行动。这封收件人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的信件指出,"言论自由的丧失导致中国预警机制废弃,令新冠病毒如入无人之境,肆意荼毒生灵,造成极其惨烈的次生灾害。"信件还提到了近期中国各地警方拘捕包括许志永在内的多名知名维权人士,"并敦请中国政府及您吸取李文亮事件教训,立即予以纠正,释放许志永、丁家喜、戴振亚、张忠顺、李英俊等无辜公民,并永远杜绝此等恶劣事件,把言论自由还给中国人民。"目前,这份公开信已经获得了百余名国际学者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