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告别“剩余风险”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21.03.2011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政治

评论:告别“剩余风险”

目前,福岛核电站的局势仍不明朗。尽管周末时抢险现场传来了一些好消息,但稍后现场工作人员仍然不得不紧急撤离。即便最终这起事故不会演变成特大灾难, 从福岛核事件中得出的结论都必须是告别核能。

不论福岛核电站事故最终的结果如何,反应堆废墟上冒着白烟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人们的集体记忆里,就好像9·11事件时燃烧的纽约世贸双塔的画面一样。

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国际社会发誓要打一场费用高昂的反恐战争,甚至在美国,都能毫无顾虑地对公民的自由权利进行限制。

Japan Atomkrise Fukushima Reaktor

3月16日,破损的3号反应堆上升起白色烟雾

而在核电站问题上,人们一直以来缺乏一个明确的敌人。许多人甚至从这种被信以为廉价的能源中受益。而核能的危险性却被其支持者所刻意低估。他们将核能事故的风险称作"剩余风险"(指采用了所有安全防护措施后依然留存的那一部分风险--译者注),从而造成了风险完全可以控制的假象。但是在福岛核电站事件之后,"剩余风险"这个概念也像那破损的反应堆安全壳一样烧焦了,没法使用了。

至少到了现在这个时刻,我们必须认识到应该立刻转向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与之前的"反恐战争"相比,实现这些目标一点也不轻松。而其实这也是一场反恐战争。毫无节制的能源饥渴、无所顾忌地追求利润,这也是日益增长的"恐怖主义",它的代价却是带给亿万黎民的核风险,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大量的核废料。而迄今还没人知道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些核废料。而如果真的可以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那人们就应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目的,需要我们这般不择手段?

Fukushima AKW Explosion

3月12日,富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厂房发生氢气爆炸

核能利用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操作设施的人不能出错,相关设备也不能发生故障,并且在极其巨大的时间跨度之下,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完全处于掌控之中。

但是,即便是在日本这样一个极端守纪、科技发达的国家,还是有核反应堆失控了。日本尚且还有全球领先的核工业标准,而在那些对敏感技术掌控能力明显更差的国家,同样也有核电站在运营。如果那么多国家同时都宣称,他们的核电站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那至多只有一个国家说了实话,其余都在撒谎。

凡是人都会出错。这甚至于是人类的一个优点。而如果有人尝试利用一项科技,而其利用的前提是不能出错,那他就是在赌博,而且赌注巨大。人类需要能够容错的科技,否则这项科技就是违悖人性的。

Deutsche Welle Zentrale Programmredaktion Matthias von Hein

Matthias von Hein (冯海音)

而除了技术上的风险,还有政治上的风险。核能的和平利用与军事用途其实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看似稳定的政权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其变化速度之快,可以从最近北非发生的事件上得到印证。如果我们想阻止核武器扩散,那就不能对核能发电的推广持支持态度。

现在,德国最陈旧的7座核反应堆将暂时停堆3个月。为什么只是3个月?为什么只是德国最陈旧的几座反应堆?《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美国核能专家谢尔(Jonathan Schell)的一条很有意思的建议:让全世界核电站都以钚元素半衰期为准停堆,而钚元素的半衰期为两万四千年。如果人类只需要用相当于钚元素半衰期一半的时间就能够研究透核能的风险,谢尔就已经感到满意了。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冯海音) 译者:文山

责编:乐然

  • 日期 21.03.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eoU
  • 日期 21.03.2011
  • 打印 打印此页
  • 固定链接 https://p.dw.com/p/10e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