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观察:诺奖也不能掩盖体制腐败 | 评论分析 | DW | 05.10.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评论分析

长平观察:诺奖也不能掩盖体制腐败

屠呦呦获得诺奖引发舆论争议。时评人长平认为,获奖科学家应受祝贺,但是诺奖并不是中国腐败的科研体制的遮羞布。

(德国之声中文网)刚刚宣布的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给中国社会带来十分丰富的话题。获奖者共有三人,但是在迅速传遍中国网络的大部分消息中,美国的威廉·C·坎贝尔和日本的大村智被完全忽略了,被称为"其他两位科学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为惟一的主角。

但是,跟屠呦呦的获奖成就相比,中国网民显然更关心她的国籍;排山倒海的祝贺留言中,与其说是为她个人获奖感到高兴,不如说是为"祖国的荣誉"而自豪。在维基百科词条中,她的名字下立即添加上"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的获诺奖的科学家"。甚至有消息强调,她是一位中共党员。这在诺贝尔获奖历史中并不常见,也与该奖项强调个人成就相悖。

中国非常看重国际奖项,而且更为倾向于把它和"国家荣辱"挂钩。为了培育更多的体育冠军,中国政府实行集中全国优势的"举国体制"。为了中国人获得或者不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政府也进行过游说或者施压。但是,相对而言,诺奖比体育奖棘手一些。和平奖的两位获奖者达赖喇嘛和刘晓波,一位是流亡中的"分裂主义者",另一位是至今被关在监狱里的"犯罪分子"。文学奖也有两位获奖者高行健和莫言,前者因痛恨中国专制而移民法国,后者则公开为言论审查辩护,让许多中国人都感到难为情。

"文革"也能培育出诺奖?

这些奖项中的政治因素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恐惧,加上中国政府淡化和歪曲自由、民主及人权等人文教育,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科学奖才是货真价实的肯定。恰恰在此领域,中国人的收获几乎一片空白。多少年来,媒体一再就此展开讨论,被称为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讨论普遍反省中国压制个体发展的教育体制、受意识形态干扰的学术机构及被官场腐败侵蚀的科研体制,参与讨论的官方喉舌媒体则往往强调西方评奖机构的偏见,以及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宣传:"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希望获诺奖"。

屠呦呦获奖重新点燃这场争论。网络上已经有人宣称:中国的教育体制也能培养出诺奖!批评者反唇相讥:中国社会如此看重身份头衔,可是屠呦呦连中科院院士一直都没有评上,还能说她是国家重视的人才吗?

讨论甚至延伸到"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之争"。有人指出,屠呦呦的主要医学成就青蒿素是在"文革"期间研发,充分证明强调自力更生的"前三十年"比强调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更能培育人才。

诺奖不能改变压制科学的事实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本人的遗嘱设置的。遗嘱中说:"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显然,诺贝尔强调个人成就和普世原则,并不想让它受制于国家、地域和民族身份,也不希望被这些方面所利用。

Chinesischer Journalist Chang Ping

德国之声专栏作家长平

另一方面,有些组织和政权阻碍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屠呦呦女士获奖应该得到祝贺,但是并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中共统治中国的六十多年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为人类科技和人文进步作出足够的贡献,而且毫无疑问源自政治压迫。在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同时,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教授和作家遭受惨无人道的迫害,她的丈夫也被押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时至今日,中国教育也同样为了意识形态洗脑而压制个体创造力,致使无数科学梦想被扼杀在摇篮;中国科学界也同样因为体制腐败,浪费大量人类资源而成就平平;莫言获奖未能激励中国人文进步,反而让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蒙受更大的羞辱。

其实,屠呦呦获奖最大的惊喜,也最容易被舆论忽略的,是对仍然桎梏于父权制度的中国社会的警示。新近发表的人口调查显示,中国男女性别比例进一步失衡,但是媒体强调的不是女孩歧视与女婴虐杀,而是"男孩危机",并称只有男孩可以让中国的军事、科研及人文强大起来。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