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闲话德国:双语成长

张丹红2016年7月1日

德国的双语教育时髦起来。双语幼儿园和学校如雨后春笋。专栏作者张丹红认为,双语教育对家长来说是很严峻的考验。

https://p.dw.com/p/1JHD2
Deutschland Kindergarten Sprachförderung
图像来源: Imago//biky

(德国之声中文网)双语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婴幼儿时期学习一门语言易如反掌;理想情况下,爱屋及乌,因两种母语而热爱两个文化,长见识,多宽容;在劳动市场上,第二个母语往往会成为秘密武器。

中国人喜爱的滑稽美女Martina Hill扮演的"入时女"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她与女儿只说英语。当襁褓中的儿子打了个饱嗝儿后,她叫女儿: "Lara, can you me please out the bath a towel bring? Your brother has a little farmer made!"(用德语语法和语序生硬翻译过来的英语)。

当然这是误人子弟。我觉得父母应当用自己最擅长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在德国,假如父母都是中国人,那么他们的孩子具备了掌握中文的最好前提条件。

孤军奋战

与这些家庭相比,我的处境要艰难得多,因为双语教育这个费力不讨好的角色只能由我一个人承担。尽管我的两个女儿咿呀学语时首先蹦出的都是中文词,但是一旦进了幼儿园,我在语言上对她们的影响很快消失殆尽。为了夺回阵地,我下狠心,装聋作哑,直到她们和我说中文,我才反应。

Tochter von DW-Mitarbeiterin Zhang Danhong
为了让女儿学中文,冰箱上都贴满了汉字图像来源: privat

在这场孤军奋战中,我得到了德国丈夫的支持。只在全家共进晚餐的时候,我们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在我们家里,德语成了少数语言,基社盟对此一定感到不满。2014年底,该党曾经提议外来移民在家里也应当说德语。这实际上等于禁止双语教育。幸好这一建议很快自生自灭。

汉字 - 一个神奇的世界

刚开始接触汉字的时候,女儿们热情极高。写"山"、"人"、"月"这些象形的文字和画画差不多,"土"上两个"人"是"坐",上"小"下"大"是尖。不过最迟学会了一百个汉字之后,热情就无影无踪了。我意识到,如果由我来教她们学习三千汉字,我们的母女关系也就差不多破裂了。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每个周六送她们上中文学校。

在中文学校里,女儿们结实了其他的"难友"。确实,周六不能睡懒觉,而且时不常还要拒绝小朋友生日派对的邀请,这对这些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是个不小的牺牲。有些德国小朋友对此表示不解。"你那个可恶的中文学校"成了女儿们这些年听到的最多的抱怨之一。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本文作者张丹红

小朋友的父母不这样看。在他们眼里,可恶的不是中文学校,而是我这个"虎妈"。其实我在"虎妈"队伍里属于很温和的一派。我认识的中国人当中,不乏送孩子去双语学校(德英或德法)的。这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必须将三种语言掌握到母语或类似母语的程度。

坚持就是胜利

另一方面,双语教育也经常以失败而告终。有的父母无奈地对我说:"渐渐地,孩子只用德语回答我们的问题。后来我们就干脆都讲德语了。"阻力最小的路是最舒适的路。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同时学两门语言,结果会鸡飞蛋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反,双语成长会使孩子对语言更敏感,对其他的文化抱持更为开放的态度。

每一次我们回中国,对我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良性循环。她们实践第二母语,中文水平飞跃性提高,因此受到中国人的夸赞,对中文激发新的热情。当这一热情开始冷却的时候,距离下一次中国之行又不远了。我的小女儿目前没话找话地和我说中文,因为她担心如果中文生锈了,暑假回北京会被五岁的小表弟笑话。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