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国:您与你 | 非常德国 | DW | 07.08.2015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非常德国

闲话德国:您与你

在中国北方,孩子对父母仍然称“您”。这对德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您”和“你”,不过是一个“心”的区别,却影响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德国之声中文网)前不久在北京休假期间,我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 竟然对老妈说我不同意她周末的一项安排。而且我还执迷不悟,对老妈的愤怒大惑不解。爸爸把我拉到一边:"你大概是在德国生活太久了。不过即使在那边,你能这样和你的领导讲话吗?"我想了想说:"只要心平气和,领导会接受不同意见的。"是我的态度不够诚恳?结果,我赔了一百个不是,才让妈妈情绪恢复正常。

在中国,父母是子女的最高领导。当他们年老力衰的时候,陪伴照顾他们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父母复仇是高于一切的。想当初,假如吴三桂不为报杀父之仇放清军入关追缴李自成,中国近四百年的历史是否要重写呢?

今天,中国人以和平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戴,以"您"相称表示尊敬。尽管我自幼享受了较为自由的教育,但总感觉"您"使两代人之间有距离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的障碍。

Eltern Streit Kind Familienstreit

伙伴关系的缺点:缺乏尊重和权威

"你"与伙伴关系

而联结我与两个女儿的正是这样一种伙伴关系。其基础之一是亲切的"你"。我们一起讨论家事,策划旅行,嬉闹玩笑。当大女儿进入青春期时,我开始也像其他中国父母一样对她下了一系列禁令。她一再问为什么,认为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执行。我这才发现禁令很少有正大光明的理由作后盾,否则就用不着采用这样生硬的方式了。于是我取消了禁令,只向孩子们阐明自己的意见,剩下的就是让她们自己去积累经验,哪怕是栽跟头、走弯路。奇怪的是,我不把意见强加给她们之后,孩子们反倒更听得进妈妈的话了。

如此伙伴关系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尊重和权威。如果女儿们认为我的提醒或建议多余,她们会毫不客气地说:"你就别操那份儿心了。"她们特别烦躁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忍受更生硬的措辞。

对父母称"您"会强迫你在特别不耐烦的情况下控制住情绪,不随口冒出伤害长辈的话语。德国人也不是自古对父母以"你"相称。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家里,两代人之间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妈妈对儿子:"克劳斯,请去买全家的面包。"儿子对妈妈:"好的,妈妈大人。"父母对子女虽然直呼其名,但冠以第三人称。在如此彬彬有礼的框架下,我们能想象母子之间会展开激烈的辩论吗?

今天的中国,年轻一代对父辈也不再是绝对的服从,但公开的顶嘴仍然是没有教养的表现。父母的禁令可以绕着走,但一般不会被公开质疑。此外,在中国人的眼里,年迈往往是经验和智慧的体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是最为你着想的。这样的观念促使父母认为有权利和义务为子女出谋划策,哪怕孩子自己也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

Chinesische Familie in Peking

中西方社会中,家长与子女的关系相当不同

顾问还是经纪人?

在德国,孩子18岁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在学校,他们可以给自己开病假条;在家里,父母严格说来已没有权利干预他们的生活。理想的情况下,子女接受你作顾问,但不会让你作他们的经理。你如果不识相,便可能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

这样看来,我不只夹在两代人之间,而且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一方面,我因远离父母而自责,回中国休假的时候表现出格外的孝顺;另一方面,我对女儿们小心翼翼,不摆家长的架子,因为她们对我的尊敬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基于我的一言一行。就像对父母的"您"已经溶化在血液里一样,和女儿们的"你"我也说什么都不愿放弃。

作者简介:张丹红出生于北京,在德国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对德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D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