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皮已去,依迪何在? | 文化经纬 | DW | 17.01.2006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雅皮已去,依迪何在?

六十年代流行嬉皮,嬉皮的口号是:宁要爱情,不要战争;八十年代流行雅皮,雅皮的风格是:捍卫制度,积极进取。而21世纪的新精英族群、雅皮的后裔——依迪族(Yindie)则是雅皮(Yuppie)与自由人(Independent)的结合体。他们事业有成,但是并不追名逐利,享受生活但不铺张浪费,特立独行但不标榜另类。

依迪代表:格温妮丝·帕特洛

依迪代表:格温妮丝·帕特洛

作为一族拥有着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情调的人群,依迪的一些生活方式及价值定位,也是和过去的那些雅皮以及所谓小资的白领人群不同。作为e时代的新锐人物,他们既可以享有富裕的成功,同时又能不失叛逆的灵魂。这些年龄介于20至35岁之间的年轻的社会精英正在伦敦、纽约等国际都市以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颠覆一个时代的理想及其生存的意愿。例如好莱坞影星格温妮丝·帕特洛及其夫君——酷玩乐队主唱克里斯·马丁可谓是依迪一族最著名的一对代表。

依迪特性

除了咖啡必喝拿铁,上网必定无线之外,依迪族另外一个最重要的身份标志恐怕就是配备白色耳塞的iPod了。依迪们也穿牛仔裤,不过绝不问津大路货,最好是“Urban Outfitters”之类的比较冷门的品牌,以显标新立异。正如英国《独立报》记者埃德·卡伊萨一针见血的描绘:“依迪族不仅仅热衷于定义他们的所爱,更会同样指明他们不屑一顾的事物。”

频繁使用搜索引擎Google也是依迪族的共同特点。其中与“自由”有关的概念更是他们平均每天不下5次搜寻的对象。不过, 对于“独特性” 的过分追求最终可能导致物极必反的结局。《独立报》记者卡伊萨提醒说:“那些时刻避免随波逐流的人群到头来将以自己的方式汇入乏味的主流。”

何去何从?

无从考证,究竟是谁首创了“依迪”这一称谓。正如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布尔乔亚精神的代表——“雅皮”,至今无人能判定其真正的原版出处。“雅皮”一词的引入也许缘自1981年5月份的《芝加哥论坛报》,随后,好莱坞经典影片《华尔街》将这一概念传达至全球的各个角落。即使被定义的族群本身并不愿意被扣上“雅皮”的帽子,但这一新兴名词早已流传于世,并且家喻户晓。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雅皮不断演变出多种衍生群体,例如已婚无子雅皮——迪奇(Dinkie)、同性恋雅皮(Gay Yuppie)——孤皮(Guppie)、黑人雅皮(Black Yuppie)——布皮(Buppie),以及事业触礁的雅皮——雅非(Yuffie)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至于继雅皮之后,依迪称谓究竟还有多少生命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