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西德留华学生经历30年前中国乱世 | 文化经纬 | DW | 23.12.2007

访问新版DW网页

尝鲜使用dw.com测试版。该版本仍在完善中,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1. Inhalt
  2. Navigation
  3. Weitere Inhalte
  4. Metanavigation
  5. Suche
  6.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文化

首批西德留华学生经历30年前中国乱世

1973年,首批西德留学生飞往中国。他们抵达的目的地是一个备受文革摧残、充满阶级斗争的国度。毛泽东在病床上指点江山。谁将是他的接班人,中国又将何去何从,均是一团迷雾。这批德国留学生亲身经历了这段混乱的历史。

如今外国人在中国已经差不多随处可见

如今外国人在中国已经差不多随处可见

曼弗雷德-达莫熟练的弹奏着一架中国传统乐器——古琴。他把琴放在一张小木桌上,专注的俯下身去。古琴是曼弗雷德-达莫大约三十年前在中国学会的。达莫是第一批前往中国学习中国音乐的西德留学生之一。去之前,他在德国学习了六年汉语。但这几乎帮不上什么忙。“我学了六年汉语,但水平就跟学了四个星期意大利语差不多。”他说。

中德互派留学生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仍在文革中苦苦挣扎,红卫兵几乎使国家陷入又一场内战,中国濒临崩溃的边缘。而黑暗中又出现了一丝曙光,中国正缓缓的向西方打开了一道门缝。1972年,联邦德国与中国正式建交。一年之后,10名西德留学生收拾行装,飞往北京。玛丽娜-萨朗特.施泰博是其中的一个。她说去之前对中国一无所知,中学里也没学过与中国有关的知识。只对正在那里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略有耳闻。

这些赴中国留学生中,有些是出于对冒险的兴趣,有些是对这个遥远国度感到好奇,还有些人只是想离开德国。等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却发现,并没有受到想象中的欢迎。萨朗特施泰博回忆说:“十分有趣的是,西方国家作为经济强国在这里受到欢迎,但我们这些留学生在政治上则受到排斥。我们是资本家,是敌人。”曼弗雷德-达莫也说:“对外国人的管制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只允许在某些特定的街道上开车。出北京也只能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再往前走,就会看到警示牌,上面写着:外国人禁止入内。我们也不能进图书馆。管制非常全面。”

日常生活也比留学生们想象的要困难的多。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唱国歌,早餐前要做体操。接下来的一天排得满满的,上课、吃饭、自习。教科书里只有一个主题:阶级斗争。宿舍每个房间的喇叭里则整天都在放着宣传节目。

在校园里,德国学生只允许同接受过严格审查的中国学生接触。在没有专人监督的情况下同中国人交谈也被禁止。例如,不允许在城里同路人交谈。萨朗特施泰博说:“如果我去逛街或者在其他地方遇见老师,我说你好,他们会对我视而不见、听若罔闻。之后的某一天,他们会偷偷告诉我,在校园以外不允许同资本家交谈。”

每个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待这段经历。有些把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当作一种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锻炼,有些则受到重创。尤其是那些抱着对社会主义的浪漫幻想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他们还处在德国1968年学生运动的激情之中,希望在中国找到更好的社会模式。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中国并不像他们的宣传中那样一片光明。科略普什说:“一些留学生陷入心里危机,还有一些人面临着精神崩溃。因为他们必须彻底打破一直坚信的理想主义。”

重新回到德国之后,这些留学生走上了迥异的道路。玛丽娜-萨朗特施泰博为戴姆勒-奔驰公司开发在中国销售卡车的业务。曼弗雷德-达莫进入广播电台工作,制作了许多有关中国和世界音乐的节目。其他的留学生在德国大学教书,或者专门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中国的这段经历给他们的一生留下了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