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沉默的多数”不以为然

2014年10月8日

香港示威活动持续至今,部分中产阶级人士开始对“占中”运动感到不满,担忧抗议活动拖垮香港经济。

https://p.dw.com/p/1DSCe
Hongkong Menschen auf dem Weg zur Arbeit
图像来源: Reuters/Carlos Barria

(德国之声中文网)当北京1989年在天安门镇压抗议的学生时,Bobby Yim和许多香港人一样同情示威者,并且愤怒谴责中国政府。但25年后,他对中国的观点有所改变,而且无法对高声疾呼民主改革的香港年轻学子表示支持。

"没错,中国政府当时确实做错了。而我们非常情绪化。回头一看,如果学生们当年获得胜利,中国是否能达到今日的成绩?"退休保险经理人Bobby Yim在购物中心太古坊中如是说。虽然这里距离主要抗议地点只有几个地铁站之遥,但尚未出现任何骚乱的迹象。

"那些占领街道的孩子正拖垮整个社会。我认为经济和人民的生计比他们所诉求的更为重要,"他补充说到,"我能忍受他们的行为,但仅止于某种程度。"

不少香港的老一代民众与Yim抱持类似观点。人口约700万的香港如今在意见上存在严重分歧,由学生领导的亲民主抗议活动要求在特首普选中拥有更多决定权。

近期的香港民主运动是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参与者的年轻化吸引全球注意。与此同时,许多自认为更年长且阅历更丰富的香港人则抱持怀疑的态度冷眼旁观。

这些反对抗议的人士通常是中产阶级、中年而且务实,他们不满外界称那些在街头抗议的年轻人代表着香港。他们自称为"沉默的大多数"。虽然其中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国共产党,但他们是北京在香港的最好的盟友,并且拥抱大陆经济发展优先于政改的发展模式。

China Hongkong Demonstrationen Studenten und Regierung einig über Verhandlungen
香港学生是此次参与民主运动的主要族群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AXPPP

中产阶级担忧生计

反抗议阵营最常提出的论点是,随着香港逐渐融入大陆经济,如今已禁不起骚乱或触怒北京。他们还认为,政治改革不能以经济动荡作为代价,而西方民主模式并非快速解决香港问题的良方。从严重经济不平等直至可负担的住房短缺都是香港所面临的问题。

在香港的公民不合作运动去年夏天首次构成威胁时,前香港电台主持人、"帮港出声"(Silent Majority)的共同发起人周融(Robert Chow)表示:"这一切非常浪漫,但我们的生活该怎么办?人们要的是民主,不是闹事。"

同时兼任一个亲北京政治联盟发言人的周融相信,多数香港居民虽然赞成民主,但更倾向于渐进式、有秩序地改变。许多其支持者的理念与中国官方宣传口径惊人的一致,后者不断强调社会和谐及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但周融驳斥了所有反对抗议者都是亲北京人士的说法,并表示其支持者是来自社会的各阶层。

周融称,去年一份反对占领中环运动的请愿书收集到约150万份签名,相当于五分之一的香港民意。其对手则认为,联署人数并不具代表性,因为包括游客在内的人士都可以参与联署。

就目前看来,周融的阵营似乎取得了胜利。此前抗议活动的支持声浪在香港市民中快速增长,大批民众上街抗议北京对首届香港特首直选的提名限制。在警方于9月28日向手无寸铁的抗议学生及民众发射催泪瓦斯和辣椒喷雾后,走向街头的抗议人数上升至逾10万人,并且使市中心三个区域陷入数日瘫痪。但一周过去,抱怨抗议活动妨碍生意运作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商贩、出租车司机和送货员等蓝领阶级人士加入了金融和旅游业者,同声谴责街头的抗议活动。

Studentenprotest in Hongkong Occupy Central 28. Sept
9月28日,香港警方向抗议民众喷射催泪瓦斯图像来源: Reuters

"年轻人需要值得期待的未来"

分析家表示,对于经济底层的人士而言,政治参与并非优先事项,他们正苦苦挣扎着支付各种帐单。官方数据显示,去年低技术水平人士的每月平均工资为1万港币,而13%香港居民的收入甚至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指出,绝大多数的一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庞大压力,这些人每天必须花费超过10小时赚钱养家活口,参与呼吁政改是一种"奢侈行为"。

此外,香港还存在世代间的鸿沟。年逾40的民众仍能清楚记得80年代经济起飞前的生活,当时多数人还任职于工厂中,父母挣扎着使一家得以温饱。许多人自认是凭借着辛勤工作建设出今日的香港,不愿其现有的舒适生活因政治骚乱而受到威胁。

参与街头抗议活动的40岁教师Alex Wong表示,他能理解同龄人的不以为然,但他在新一代人的理想主义中看到其价值。

"我不怪那些屈服于现实的人,"他如是说。"但是孩子们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要走。他们需要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张筠青/乐然(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