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成功而开放的中国对德国更为有利

雨涵
2016年10月23日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中国2030》研究项目对14年后中国可能出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推导,该项目负责人巴尔驰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强调,该研究并非尝试预言未来,而是通过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场景进行分析,来帮助德国经济界和政界在对华合作领域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

https://p.dw.com/p/2RDFW
Bernhard Bartsch
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与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巴尔驰图像来源: Bertelsmann Stiftung

德国之声:场景研究方法源自经济生产领域,为什么想到把这一研究模式应用到政治领域?

巴尔驰:中国未来如何发展,对德国以及欧洲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既涉及到政治层面,也涉及到经济层面。我们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做出具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测,如何才能做出相应的规划。当然,谁也没有魔力水晶球,谁也不能预知未来,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要为未来做一定的规划。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必然要建立在对未来的某种设想基础之上。未来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某种场景进行过分精确的推算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相比之下,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发展场景进行分析,探讨每种可能的前景会给德国和欧洲带来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又应该相应地采取哪些行动,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德国之声:但是有些人可能会说,在经济领域,将可能影响生产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得出可能的经济产出,这也许还比较可信;但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局势可要比一家企业的经济运作要复杂多了。如何保证用这种研究模式得出的中国发展前景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呢?

巴尔驰:这正是我们也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迅猛发展的中国,我们看到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很多预言最终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也强调,我们不是要预言未来,而是对各种可能的前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不管是企业主,还是政治家,或者是大学校长,都必须要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因素。所以我们的场景研究不是要告诉大家,未来究竟会怎样,而是要让大家先审视一下各种可能性,这样就可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战略进行更为严谨、更具系统性的考虑,可以说它是一个战略制定工具。

德国之声:《中国2030》研究报告里展示了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六种场景:从维持现状、中国梦、筑起"长城",到新加坡模式、实现民主,再到彻底陷入混乱。这六种场景是按照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由高到低来排序的吗?

巴尔驰:不,这与可能性的高低没有关系。我们也没有对这六种场景进行先后排序,而是把它们按照从内到外的三个层次来划分成三个组。最靠近内核的就是"维持现状",也就是说我们预计,中国到2030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运作方式与目前的现状十分接近。

接下来第二个层次有两种可能出现的场景,"中国梦"和"长城",它们分别是我们对目前中国存在的不同发展趋势继续延伸推导之后得出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到2030年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基于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的一些发展趋势。

最外层的是三种相对不太可能出现的场景,"新加坡模式"、"民主"和"混乱"。这些场景如果要成为现实,必须要有一些比较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仅仅延续现有的发展趋势是不够的,还需要所谓的"破坏性变革"发生,才会使得发展的路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德国之声:这项《中国2030》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德国经济界和政治界人士在未来规划方面提供帮助。从研究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不同的场景下,德国会面临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哪种场景对于德国来说总体上讲是最为有利的呢?

Szenarienstudie 2030
图像来源: Bertelsmann Stiftung/Szenario 2030

巴尔驰: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从场景研究中我们发现,每种场景对于德国来说都有可能是优势和劣势并存,不同的行为主体都有可能获利或者是受损。中国的发展是复杂的,德国也很复杂,整个世界更是错综复杂,每个发展趋势之下都会出现赢家和输家。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条明显的脉络,那就是对于德国来说,一个成功的中国会比一个自我孤立或者是内部问题重重的中国有利得多。德国在过去已经从中国的开放与发展中获益匪浅,而在那些中国继续对世界开放、社会和经济相对健康平稳发展的未来场景下,尤其是"中国梦"或者"新加坡模式",德国不管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都会有更好的机会与中国合作。

德国之声: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有没有和中方进行过交流和互动呢?

巴尔驰:一方面,这项研究的确是从德国视角来进行的。我们的研究团队由10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德国人,但很多都是有过多年在中国工作生活经验的"中国通"。也有一些中国人参与了我们的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与不同的中方代表进行了交流,其中包括经济代表团成员、外交人士以及其他的社会人士。我们向他们展示了我们的科研成果,令他们十分感兴趣。但总体上讲这项研究还是以德国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发展,如果反过来要以中国视角来进行研究,那么研究的重点将会有很大不同。

德国之声:既然这项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德国方面,那么从研究报告公布以来,德国经济界和政治界对此作出的反馈如何?

巴尔驰:反响很好,这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很多人并不是仅仅通读一遍报告,然后引用其中一些论点,而是真正把它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去。举个例子,有些企业专门为此召集了董事会全体成员,邀请了重要合作伙伴代表,来坐到一起进行讨论,如何根据不同场景来更好地进行公司未来业务的规划。我们也参加了这些企业组织的讨论会。这正是我们的主旨所在,因为这份研究报告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果,而是一个战略规划工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不同的规划定位。此外我们还制作了一个网上互动工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进行选择,得出一个相应的场景推导结果,最后还能把自己的观点和专家分析进行比较。这一互动工具也得到了踊跃的参与。

德国之声:目前中国方面对此项研究有没有作出反应?

巴尔驰:我们有意识地向一些中方人士展示了我们的研究报告,他们大多数觉得这项研究很有意思,尤其是能够知道德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我想中国人通过这项研究可能不会增长太多关于自己国家的了解,但是他们能够从中看到,德国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哪些思考,而中国对于德国的战略规划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伯恩哈德·巴尔驰(Bernhard Bartsch),贝塔斯曼基金会"德国与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