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今年四大外交开局有一个名字:石油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6年1月14日

进入2006年来,中国外交发动或处理的四大开局全部与石油有些关系。1月9日,中日关于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的非正式谈判举行; 1月9日,中国外长、副外长分别与来访的伊朗副外长详谈;1月11日,李肇星访问非洲六国,1月13日,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1月12日,印度石油部长抵达中国,随后在中国签署了5个石油合作协议。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综述如下。

https://p.dw.com/p/7mud
中国宁波炼油厂图像来源: dpa

中日关系,从石油谈判重新开始

1月9日,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和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在北京举行司局级会谈,同行的日本资源能源厅长官小平信因与中方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与中方进行非正式磋商。

中国媒体青年参考就此发表文章称,中日东海合作要迈四道坎。第一道坎是日本对历史的反省问题;第二道坎是日本媒体炒作中日对抗的问题;第三道坎是合作开发资金及利益分配尚不明的问题;第四道坎是美国正式表态,强烈要求中日两国划清分界线,表明了美国在东海能源之争中微妙的地位和立场问题。

中韩与日本的大冲突马上就要一周年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冰点上下。在这个从几千万人签名到游行的冲突中,历史态度自然是主要原因,但东海石油产地的归属也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日关系是政治影响经济的一个新实例。德国金融咨询网提到,日本企业被迫进行了“报复”,比如象佳能这样的日本大企业把90年代刚在中国建立的工厂又搬回日本去了,尽管日本的工资成本要比中国高得多。佳能们说的理由当然是另外一种:知识产权在中国得不到保护,日本员工知识层次更高等等。但在各国企业继续涌向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国的今天,这些理由似乎很难站得住脚。

这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害怕了,怕哪一天政治上的对立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但经济同样可以影响政治。中日间的贸易在2005年首次超过了中美之间,中日的经济联系已不是一个两个加农所割得断的。在去年4月中国反日大游行期间,中国各地政府还是对冲击日商企业感到担忧,上海政府据称也赔偿了挨砸的日本餐馆。

如果石油问题能够妥善解决,自然也会给中日间的政治关系带来一定的推动。能源这个世界大课题恰恰也是政治神经最敏感的地方。金融咨询网刻意细致描写了去年12月发生在吉隆坡的“原珠笔外交事件”:“轻轻的话,多次的鞠躬,微笑,用一只手指示意。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温家宝的原珠笔。还有舆论的注意力。小泉收获了在场的外交使节和记者们的掌声。中国政府首脑同样如此,因为在稍作犹豫后,温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他的原珠笔给了他的对手。”这个小故事讲述的似乎正是中日在石油和其它问题上这种微而妙之的关系。

中伊关系:石油让中国为难

1月9日,中国外交部长和副部长分别会晤了访问北京的伊朗外交部副部长迈赫迪-萨法里。至于谈了什么,中国媒体都没有具体报导,只说,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要用“中国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中国媒体说,中国对此不亦乐乎,因为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已经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再次得到了证实,也就是说,世界上的重要问题越来越离不开这个未来的超级大国了。伊朗已经无路可走,不得不突然派出这么一位“拼命三郎”,争取获得中国的谅解了。

德国商报特别指出伊朗作为重要供石油国对中国来说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的基石是在2004年奠定的:那年签署的“世纪生意”协议规定,伊朗将给中国提供25年石油,30年天然气,总价格约1000亿美元。现在,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5%已经来自伊朗。中国对伊朗来说也已经成了最大的出口方向国之一。

商报认为,是这样的石油关系,使中国至今一直拒绝把伊朗的核问题端到联合国安理会上去。现在,在伊朗忽然不顾一切地走上“核革命道路”,撕毁了两年前的核封条时,中国要求伊朗“节制”。然而,如果这件事真的到了联合国安理会上,按商报的分析,中国绝不会愿意使自己单独地跟全世界对着干。该报说,只是不知道中国到时候是否会使用自己的否决权。

伊朗对中国也有着一种依赖关系,在美国对伊朗这个“流氓国家”采取封锁政策期间,正是中国向伊朗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包括电脑,家用电器,甚至汽车。

现在,中国有媒体甚至欢呼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对伊朗施压。言下之意,这样,不用中国做恶人,伊朗问题也能解决。中国不愿得罪伊朗,但也不愿孤立于世界的态度实际上很明确。可以设想,只要伊朗略作退让,中国就会出面为伊朗讲话。即使伊朗坚持强硬,中国可能也会“成全”一个联合国制裁决议。采取的应该是弃权方式。这样,对中国并无不利之处,照样可以从伊朗获得石油天然气,而且还可以“悄悄地”更多地占领伊朗商品市场。可以想象,中国不会希望在伊朗问题上闹到伊拉克战争那样的局面,也就是说美国出兵。那对中国的能源来源才是最不利的。因此,在不能拖延的情况下,采取“被动地”“成全”方案,应该会是中国的战略。

中非关系:石油导致全面出击

1月11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开始了他的非洲六国之行。有中国媒体说:能源是此行的主要议题。紧接着,1月13日,中国首次推出了一个“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个文件分六个部分,较详细地谈了非洲的重要性和中国的对非政策。

在经济合作这个领域内,这个文件把“资源合作”放在第六部分,似乎有淡化之意,内容是:“加强中非在资源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和实力的中国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与非洲国家共同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帮助非洲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非洲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里,不仅把能源写成“资源”,而且写成了官样文字的相互帮助的意思,而且又在经济里排名仅在第六位,看来就是不想让这个问题太惹人注目。

然而,西方媒体的看法和一些中国媒体是一样的:关键在于能源。德国商报还提到了苏丹的例子,当时,西方媒体普遍认为,正是出于石油利益,中国使劲把联合国制裁苏丹的决议给减了很多的尖锐度。

中国对非洲的政策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以前有个对外经济合作部,它的作用主要是给“亚非拉”的贫穷国家提供援助。尽管那时的中国也很穷,但它奉行着毛泽东重视亚非拉第三世界的战略思想,仍然给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比如建个体育场,派出医疗队,等等。而非洲正是这方面的重点。

意识形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中国仍然给非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但是其规模并没有随着中国这二十几年经济上的突飞猛进而成正比地增加。那个外经部先后融入外经贸部,商务部,已经成为一个很小的内容。中国当然仍然在总体上是个第三世界国家,它做第三世界领袖的心没有消失,但这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了。

占主要地位的,中国当然不会那样说,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实际利益。当前,世界上对能源的争夺愈演愈烈,中国恰恰是行动最积极的国家之一。这当然是由于中国国内的能源需要在不断的激增中。“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虽然是一个官样文章,从那里面看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这个文件推出的本身,而且是配合着外交部长的访问推出,却说明了一点:中国现在对非洲不是不重视了,而是更重视了。同时也说明了一点:这不是意识形态上的重视,不再是那种为了对付“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而有的对第三世界阵线的重视。这个文件的意义恰恰体现在它没有说的或者至少没有强调的那些内容。

中印关系:缓和石油竞争化为石油合作

1月12日,印度石油部长马尼-桑卡尔.阿亚尔在北京签署了一份意向书。他在出发前就说了,这次要在中国签署5份协议,都是石油合作方面的。这些协议不仅规定要共同开发石油资源,而且要共同营销。

中国和印度最近一段时间来在石油方面的竞争、争夺越来越激烈,经常发生冲撞。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中石油公司去年夺得了哈萨克斯坦的一个油田,打败的正是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ONGC)。印度在此后称,中国在争夺过程中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在最近中国对尼日利亚的油田的争夺战中,印度也差点成为竞争对手。结果是印度议会认为那个地区风险太大而给否了。

尽管中印两国由于经济发展迅猛,能源需求持续大增而自然地成了世界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一年来,两国一直在就解决这方面的冲撞进行谈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者相争,渔翁得利,因为那只会把石油天然气田的价格越抬越高。

中印的石油合作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而且已经有了实例:中石油和印度的ONGC去年12月中共同参股于一个叙利亚油田。所以,印度石油部长阿亚尔说:“叙利亚正是我们要走的道路的一个例子。”

印度比中国进入国际石油产地争夺战的时间要晚些。尽管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小于中国,但它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却大于中国。进口石油占了印度用油量的70%,而中国只占一半。

中印关系的良化对整个亚洲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好处。现在,石油已经在中印关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这个“叙利亚模式”得以推广,中印之间在石油方面更多合作,可能会导致地区性的更深的合作度。

以石油的名义

最近半个多世纪来,石油对世界的意义是越来越大,也成了世界上战争与和平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90年代来的两次海湾战争都不无这个因素在内。现在卷入石油争夺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中国和印度应该说都是这二十年,甚至近十年来新加入进去的。曾几何时,中国宣布过自己成了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的石油国家。这个时代过去了,当然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高速经济发展。

从今年年初的中国外交四件大事看,石油的痕迹确实是“剪不断”。俄罗斯、乌克兰新年前的天然气冲突也告诉大家,今天的世界在能源问题上是多么的脆弱,实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的2006年外交起步,再次说明了一个趋势。

平心 ;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