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社会

中国公益圈、媒体圈MeToo:风潮忽然涌起

德国之声 中文网
2018年7月26日

中国媒体近日出现了不少有关公益圈、媒体圈人士被指控性骚扰、性侵的报道。对于爆料的做法本身,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网络审判"。女权人士则认为恰恰相反:受害者受到污名,施暴者完美隐身。

https://p.dw.com/p/3285h
Jahreshauptversammlung Deutscher Bühnenverein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B. Pedersen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媒体近日引人注意地出现了不少关于一些知名公益圈、媒体圈人士受到性骚扰、性侵指控的报道以及评论。这是否是美国MeToo运动对中国的波及?如何看待反对者对爆料做法的批评?

在北京的非政府组织"女权之声"一位工作人员匿名接受了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今年3月,该组织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突然无法使用,而当时正值全球范围内MeToo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见德国之声此前报道)。

德国之声:最近几天似乎中国媒体有关性骚扰、性侵爆料事件的报道一下子多起来,您的观察是这样吗?

女权之声:其实从今年年初高校反性骚扰开始,已经有很多人在参与和讨论。但高校反性骚扰最后推动机制的行动,在高校受到打压。并且中国媒体普遍的审查制度,导致新闻媒体很难报道相关内容。所以,前面很少能在主流媒体中看到回应、评论和跟进。即使能发出来也寿命很短,就被删除。这跟舆论环境有关。

后来,大概7月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是有一些算是各行业比较有资源的男性,无论是这次爆出的雷闯、冯永峰,还是最近这两天有被提到的章文等人,都是各行各业无论是公益还是媒体业,都是比较有资源、地位和权力的。

我觉得,可能高校属于体制内的一个部分,高校内部也更加等级森严,高校管理方式也是以维稳方式为主。在高校当中推进反性骚扰机制或做反性骚扰活动,会触及很多高层的利益。

公益圈、媒体圈与高校MeToo的不同

但在公益行业,虽说也会有一些比较有权力的人垄断资源,可能还是广泛存在性别歧视,性别平等状况也堪忧。但相对来说,公益行业是以道德、信用作为活动的资本,所以可能也更在意在这方面的形象。尤其是很多机构,比如女权之声、妇女机构一直在做反性骚扰、性别平等的倡导,所以在这件事发生后,大家反应很强烈。

比如雷闯是公益行业大家都很熟悉的人。他的媒体曝光量是很大的。所以当爆出这件事发生在他身上的时候, 影响力会更大。

公益机构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比较快,很多机构相继发声明、联署、坚定承诺、表达态度。这是高校MeToo跟公益圈、媒体圈Me Too的差别。

此外,我觉得这个事情也是有一些基础的。大概一两年前,南方报业系统爆出记者成希涉嫌性骚扰、性侵女实习生,当时就引发很多关注。当时还没有MeToo,但大家已经私下议论说,这样的事情可能还有很多。在很多女性媒体从业者看来,这也不是个例。

我觉得,大家都知道这些所谓大佬、权势男性干了什么,但很多人一直隐忍不发。有当事人的心态是,我是遭到了性骚扰,我虽然感到不舒服,但感到难以界定:这个人是做好事、有影响力的人,性骚扰控诉好像是给道德模范抹黑。所以,当事人自己会有很多认知失调产生。尤其是周围的人不了解情况,觉得性骚扰的实施者是道德很崇高的人。

#metoo Protest Schriftzug
MeToo逐渐发展成世界范围的运动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M. Fludra

德国之声:新近爆出的这些事件和从美国传开的MeToo运动有没有关系?

我觉得可能有一些互相感召的作用。毕竟许多当事人直接用了MeToo字样。包括高校反性骚扰,最早爆出的罗倩倩也直接说了自己受了Me Too感召。

但我觉得也不能说,只受到美国MeToo的影响。因为远在美国的MeToo对中国影响比较大以前,在公益圈就有这样的案例,用职务之便骚扰不少女生。这种在各个行业利用资源、名望骗取女生信任。因为这本来就是权力关系不对等、名人光环在里面。他们下手的对象是比如实习生、职位低的女员工、有求于自己的比如来采访的女记者。这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关系来谋取私利。

我觉得,在美国MeToo真地影响中国MeToo之前,中国一些相关从业者自己已经发现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前面说了,在中国受媒体环境所限,很多消息发出来也很难有后续,一旦成为热点可能很快就会被删除。

但这次,我觉得,因为爆出来的实在是太多了,它可能也删不过来。此外,陷入这个事情的媒体圈从业者、公益圈从业者可能也比较在意在媒体当中的一些策略和形象。所以我觉得,大家也会使用一些更利于传播的策略和手法,来进行故事的讲述和爆料的过程。

Vergewaltigungsopfer in Großbritannien #MeToo movement

德国之声:一些名人也在网上发声,观点不尽一致,有人提出,应当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性侵的指控,而不是用"网络审判"。您怎么看?

我觉得现在远远没有到达所谓"网络审判"的程度。比如在雷闯的事件爆出时,就有其他后来被传可能有性骚扰行为的男性公益大佬为其站台,说要鼓励他重新开始。现在网上推文有人把这个现象比作公益圈中的兄弟会,就是说一个男人之间的联盟。作为既得利益的男人,觉得自己可以放私地使用权力征用女性身体作为性资源,他们觉得这个事情并不严重。

所以他们会倾向于把性骚扰事件被爆出说成是几种理论:比如说桃色新闻、权色交易、女生报复、某种陷害。他们会天然站在一起成为一个同盟。他们明确地传递出一种价值观:这样的事情是OK的。我也听到一些说法,有些人士确实是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就算是他有性骚扰的信息爆出,也很快被删除,难以持续传播。

质疑当事人、二次伤害远未消失

其实,质疑当事人,还有二次伤害当事人的言论远远没有消失,没有销声匿迹。所以,所谓网络审判是不存在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家对强奸、猥亵是有法律规定的,但对性骚扰只有原则规定,即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实际上它的惩罚措施,以及怎样去判断,这一块的界定是很不清晰明了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来向公众澄清这个概念。

此外,我觉得可以从美国MeToo中寻找一些灵感。比如,美国MeToo最早是在社交网络流行起来的。当时,这些女性只是自爆说我曾经什么时候被强奸、被性骚扰,这件事给我带来怎样的伤害,甚至是包括我是怎样应对、怎样走出来的,今天我要把这件事说出来,不再保持沉默。最开始也不是以诉诸法律作为问题唯一的解决方式。

对受害者的污名:甚至同情也是歧视

MeToo的初衷在哪儿呢?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性骚扰、性侵当事人还存在很多污名。无论是怀疑,甚至是同情,连带表现出对性的污名:比如觉得这些女性很惨,他们已经不贞洁了,他们的人生都被毁了。哪怕这种带着同情的叙事,其实都是歧视的表现。

所以女性这种大规模站出来自爆,不光是说我一定要让施暴者受到惩罚,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还有一方面就是消除这个社会对性暴力受害者的污名。

我接触到的很多当事人说,我本来是很害怕的,我以为只有我自己遭受过这个经历。但听说其他人也有类似经历的时候,我就有勇气把这个说出来了。这是从一个人个体的勇气变成一个群体性的勇气。

所以,我觉得,一来是现有法律不足,不能让所有施暴者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当事人是需要讨回公道的,那怎么办呢?

爆料的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这些人--这些人基本上都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对于保护潜在受害者是有好处的。

Symbolbild Stopp sexuelle Belästigung!
是弱者的呼喊,还是“网络审判”?图像来源: Imago/Repor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有些反对爆料做法的人,并未否认性骚扰行为的不当。在章文的事件中,鄢烈山回应,"穷尽合法程序",而不是用"网络大字报"的方式让人"身败名裂",您是否还有补充回应?

首先,即使法律对强奸有了相关规定,但是否所有受害者都能得到公正?这是令人存疑的事。所谓程序正义,到底是否真的存在?其实我们并不是法官,我们并没有审判他,我们只是揭露他,只是说出了发生的事实。

在一个结构不平等的环境之下,所谓要求正义、公平,其实是跟施暴者站在一起。因为在性骚扰、性侵发生之后,被要求提供证据的人竟然是受害者。

指责当事人:施暴者完美隐身

所有人都围上去说:证据在哪?有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你说的是真的?但在这一片对当事人的指责和要求声中,施暴者本身却完美的隐身了。甚至是什么样的证据能足够让大家满意?

之前很多的言语性骚扰,有相关截图发出来的时候,大家总是说:你为什么没有明确拒绝?你为什么婉拒?你为什么还要跟他继续聊天?或者你的对话不合常理。或者你为什么不能够拒绝他?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质疑。

其实没有一个当事人应该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当事人应该这样被无穷无尽地怀疑。但大家的惯性思维是要求受害者提供自己受害的证据,但没有人要求施暴者提供自己没有伤害别人的证据。

我们一直在强调机制和法律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像新近针对一位央视主持人的爆料,因为这些施暴者都是相对更有资源和权力的男性,他们和国家机器体制有很多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期求任何地方的警察在接到类似的报案、举报都能完全公正地处理呢?现有的处理机制下,其实很多警察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他们对于强奸受害人或性骚扰当事人的态度,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很严重的二次伤害。

我接触的别说是权力关系性骚扰了,就说公交车性骚扰、地铁性骚扰,能够有一些相关证据,比如录像,警察的态度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社会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并且大家会首先对性犯罪的受害者本人更质疑的权力关系生态下,我们是没有办法希望仅仅通过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采访有删节,隐去部分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