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德科学中心:架一座科学的桥梁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10日

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简称中德科学中心是由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德国研究联合会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的,并于2000年10月19日在北京正式启用。该中心是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在外国开设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座落于北京市中关村,旨在推动中德两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内的科学合作与交流。

https://p.dw.com/p/4tVx
中德科学家在祁连山地区联合进行地质考察图像来源: presse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分别为中德科学中心出资一千万元人民币,作为中心的经费,并各派正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说起中心的主要工作,中方负责人韩建国侃侃而谈:“首先为了加强中德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尤其是年轻科学家之间的了解。我们举办了一系列双边N+N形式的研讨会,就某一个主题,集中了在这一领域比较优秀的专家,双方的数目基本相同。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资助图书刊物和文集的出版,尤其是中德科学家合作成果的出版。第三支持一些小型仪器设备,尤其是中德科学家合作必需的小型仪器设备,支持双方的人员互访。”

去年中心以萨斯为题举办了韩建国上面提到的N+N研讨会。德国科学家前往北京参加研讨会,这一举动本身就使中方十分感动。

中德科学家的合作领域主要包括医学、生物学、信息学、地质学、农业、能源、新型材料和环境等等。中德科学家可随时向中心申请项目资助。中德科学中心对小于十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在一个月内给予答复。大于这一数额的项目则需专家评审。

有意思的是,在对项目进行评审和鉴定的过程中,中西文化差异暴露无遗。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负责中国事务的克吕斯曼女士说:“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同中国同事一起鉴定项目,总会发现两国评审鉴定的传统有多么不同。在德国,如果召开一项有项目申请人参与的会议,那么德国的鉴定人能做到畅所欲言,也不忌讳发表批评意见。而中国的鉴定人则比较谨慎,如果当事人在场,那么中国专家的发言总是很积极,没有批评意见。我们双方现在共同努力,使两国的评审传统彼此接近。目的是使中德双方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能够达成一致意见。”

在中德科学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还不止于此。德国人的作风是一板一眼,中心经费是纳税人的钱,因此每一欧元的去处都要报帐。而中国人则强调灵活性,区区数额也要报告财会,这在他们看来不啻于浪费时间和精力。另外,中德两套官僚体制之间的磨合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中德科学中心是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在外国开设的第一个分支机构,足见该联合会对与中国合作的重视。那么中德科学家携手合作给德国方面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呢?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负责中国事务的克吕斯曼女士说:“两国科学家合作的一个范例是地质学领域的项目。德国地质学家很愿意到中国的某些地区去从事研究工作,比如在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或是一些只在中国存在的岩石形态。中国的地质状况对德国科学家来说很有吸引力。另外一个令德国地质学家神往的地区是西藏。德国没有这样优越的地质条件,所以德国科学家愿意到中国去考察研究。”

德国科学家可以利用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中国科学家的良好素质;另一方面,中德科学合作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副秘书长席百溪说:“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农村问题,迄今取得的成就主要在大城市。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很大,比如高速公路的建设、水利工程、通讯网络等等。德国在工程技术、环保技术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助中国一臂之力。我相信,特别是在中国面临挑战的领域,德国能够献计献策。”

(本台记者 张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