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二战后被驱逐德国人组织引起争议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7月29日

二战结束前夕,从纳粹占领下被解放的东欧国家纷纷驱逐境内的德裔少数民族,战后德国东部大片地区成为波兰领土,这里的居民也遭到驱逐。被驱逐的德国人和德裔共有1000多万,其中多数回到了德国,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权益组织-被驱逐者联合会。关于建立“反驱逐纪念中心”的讨论和争执在德国已经持续了4年。被驱逐者联合会主张将这一中心建在首都柏林。这一建议不仅在邻国波兰和捷克遭到反对,也在德国国内引起了争议。

https://p.dw.com/p/5Mzq
被驱逐的苏德台德国人图像来源: AP


德国的一个民间基金会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柏林建立“反驱逐纪念中心”,以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认识,和解以及和平的睦邻关系。该基金会的一份声明中写道,人们“不应该沉溺于个人的苦难和对自身创痛的记忆,而应该创造一种工具,促使人们鄙视将驱逐和种族屠杀作为政治手段。”

这一目标听起来无可厚非,但却从一开始就被怀疑是用来掩盖其真实意图。其主要倡导者-被驱逐者联合会代表的是德国1200万被驱逐者的利益,这些人是在二战结束时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其他东欧国家被驱逐的。战后多年间该组织一直反对德国同上述国家改善关系,因为这种接近的前提是承认二战后新划定的边界。

这一立场使得被驱逐者联合会在冷战时期在东欧被称为“西德复仇主义的代言人”,他们认为复仇主义者的目标是恢复德国在二战前的原有边界,并让被驱逐者得以返回家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要求和呼声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最多只局限于被驱逐者协会的周日集会上。联邦德国的对外政策日益清晰地走上了与东欧国家寻求和解与交流的路线。这一转变对被驱逐者联合会的立场也产生了影响,他们越来越强调其行动只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历史和以及遭受的苦难,而且被驱逐者本身也是纳粹政权的受害者。

以上说法在东欧国家遭到普遍质疑。那些曾遭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及其人民并不认为自己的命运同战后被驱逐的德裔有共同之处,并拒绝将两者相提并论。“反驱逐纪念中心”基金会在成立后向东欧国家寻求合作,只有俄罗斯做出了答复,其他国家均没有正式回应。

华沙犹太人起义的英雄埃德尔曼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德国人为他们的政策,特别是对希特勒的支持,付出了代价,其中之一就是遭到驱逐。埃德尔曼补充说,人们应该一起哀悼纳粹暴政的死难者,而不是专为被驱逐者建造一座纪念碑。

这一话题还引起了德波两国政府间的不和谐。尤其是被驱逐者同时要求得到赔偿。这一要求在波兰遭到愤怒的回绝,并被视为被驱逐者协会方面态度丝毫没有改变的证明。

德国政府于去年正式与赔偿要求划清界限,德国和波兰两国总统在“但泽声明”中明确排除了相互之间要求赔偿或就历史上的罪行和不公正进行清算的可能。在建立“反驱逐纪念中心”的问题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和外长菲舍尔都表示反对将这一中心建在柏林。但他们同意建立一个欧洲中心,纪念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全欧洲遭驱逐的受害者。

德国的在野党基民盟-基社盟尤其反对这样一个欧洲中心。在这一问题上,各党派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反驱逐纪念中心基金会的负责人是被驱逐者联合会的主席,基民盟议员施泰因巴赫,而她的副手则是执政的社民党政治家格罗茨。基金会的顾问委员会中也不乏知名人士,而设在柏林的一个反对该行动的组织也有不少社会名流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