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大不列颠: 战争改变了日不落帝国的一切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1月21日

在英国,人们以轻松的心情,兴高采烈地欢呼战争的结束。但是身为胜利者的英国人却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帝国主义大国的伟大时期行将结束。那时,人们对社会公正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一新思潮的推动下,福利国家出现了。不久之后,英国社会的面貌也因此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https://p.dw.com/p/69JK
经过近六年的战时灯火管制,战后的伦敦重放光芒图像来源: AP

1945年5月8日,在6年大战最阴暗日子里领导国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官邸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德国投降。但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日本战事尚在继续,使得战后英国国内的狂喜情绪有所控制。

丘吉尔说:“我们可以高兴一阵子,但时刻不得忘记诡计多端、贪得无厌的日本还没有被战胜。”

英国人利用这一机会大事庆祝。特拉法加尔广场上人潮如涌,另外一些人则聚集在白金汉宫前,翘首等候着皇室成员的出现。丘吉尔本人出现在卫生部的阳台上,为了对欣喜若狂的人群发表讲话。欢庆活动持续至深夜。

第二天,战争结束的全部意义才开始呈现清晰的轮廓。

正当战争减轻了损失的沉重感

战争期间,英国人损失惨重:6年中,阵亡士兵高达27万,6万平民为此丧生,他们大多死于纳粹对英国城市的所谓“闪电式”的轰炸中。尽管如此,损失的规模依旧小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项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更何况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有关专家们一致认为,也正因为如此,它在公众眼中减轻了损失的沉重。

“许多普通人对‘正当’战争的想法深信不疑,从而加速了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的转变,因为胜利冲淡了损失的沉重感”,里夏德-奥弗利这样解释道。奥弗利是艾克赛特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也是同盟国何以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的作者。

他补充说:“胜利影响了人们对战争的回忆,除了对德累斯顿进行战略轰炸之外,英国人从未对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过反思。”

爱丁堡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中心主任保罗.爱迪生教授,走向1945年之路>>一书的作者赞同这种说法。他指出,1945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曾表示:“在这个国家,我们是非常体面风光的一族。”爱迪生说:“战争结束时,英国人的眼光被蒙蔽了。”

一个帝国的终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胜利使大不列颠人民十分自豪,这有助于人民对国家的认同,也加强了威尔士人、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之间的团结。但没过多久,作为帝国主义强国的大不列颠江河日下的现实则暴露无遗。

“战争暴露了大英帝国的弱点”,奥弗利说, “胜利只是一时的,之后便是没落。”两年之后,印度获得独立;10年之后,大不列颠撤离非洲。

爱迪生说:“战争是对大英帝国的致命一击,尽管当时也许还看不出来。”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的崛起以及冷战的开始使得作为世界强国的大不列颠黯然失色。

社会公正意识的觉醒

如果说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大英帝国走向灭亡的话,那么国人思想的变化则削弱了公众对这一帝国的拥护程度。战时实施的严格的配给制和战争期间的同甘共苦加强了平均主义意识和对社会平等的新的责任感:每个人都有权获得相应的“一份”。

战后,英国人民希望看到,这一新的自我意识能被极大程度地转变为新的社会福利政策,广泛的社会保险制和全民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样的气氛导致丘吉尔突然辞去了首相职务,因为由他领导的保守内阁已于1945年7月被工党以压倒性的多数选票所取代-而此时距“欧洲胜利日”不过两个月。

奥弗利说:“在大不列颠,这是个激进时期,类似的事情空前绝后。”1946年,英国引入了国家卫生和社会保险体制。在以后的10年中,英国全国工业的20%实现了国有化。

对欧盟的持续怀疑

爱迪生认为,战争及其后果加强了不列颠人民的孤立主义和对统一欧洲的怀疑主义倾向。他说:“与欧洲大陆被视为比较稳定的制度相比,不列颠人民为自己的制度引以为荣。因此,他们害怕来自欧洲大陆的威胁。”

与此同时,英国的政治家们也愈发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融入欧洲,以期阻止潜在的各种危机。所以,大不列颠后来成为欧盟中的不大情愿的,甚或疑心重重的一员,正如许多人所说,这一态度持续至今。


(作者:克利丝汀.齐末卡,李士勋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