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企业在中国 – 甘苦难言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3年9月15日

大众:60亿欧元;巴斯夫(BASF):29亿欧元;蒂森克虏伯:15亿欧元;奔驰10亿欧元 -- 这是德国公司准备在中国市场支付的账单。谁要是认为德国人给钱就厉害,那就大错特错。现在已经进入中国人牵着德国人鼻子走的时代。

https://p.dw.com/p/44fx
奔驰在德国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图像来源: AP

戴姆勒克莱斯勒总裁施雷普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握手,“奔驰”这一品牌终于落户中国,和大众和宝马以及其它德国企业相比有些晚点。德国去年在中国投资总额达到9.3亿欧元,是在中国投资的“欧洲状元”。德国联邦外贸协会会长伯尔尼称:“德国经济现在迫切需要的外贸动力来源于中国。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虽然冒失地去中国投资有些盲目,但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将保持很长时间。”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的评价都是最高级:最大、最多、最快,几乎赶上了奥林匹克宗旨。西门子总裁兼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海因里希-冯皮埃尔说:“研究中国的经济指数对德国经济界意义重大。”很多经济学家批评经济界,同一行业 - 尤其是汽车行业 - 在中国的投资可能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生产过剩。生产厂家却并不以为是。如果中国市场实在买不动了,还可以把中国制造的德国品牌返销回德国,就和当初墨西哥生产的大众甲壳虫车一样。

德国的化工企业也一样热心中国市场。拜耳和巴斯夫都积极开辟中国市场。在上海曹泾的投资对拜耳董事会中国专员奥尔来说是“集团向亚洲市场开拓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拜耳对中国经济发展机遇信任的表示”。巴斯夫则斥资29亿欧元在南京新建一个石化基地,董事会成员克莱迈耶尔说:“我们在中国南京只花了四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化工生产全套体系;而我们的前辈在路德维系堡修建总部的时候则花了好几十年。”

此外,中国的保险,炼钢,甚至旅游行业都有德国企业涉足。新近成立的中旅途易旅行社成为第一家有外国人控多数股的合资企业。

但是,中国人对外国投资和技术感激不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想和中国做生意的德国企业经常要和挑剔的中国官僚打交道。中国人不再对外国投资商言听计从,反而对投资商指指点点,规定条条框框。

宝马和美国芯片制造商因特尔刚刚受到限制,只能分别在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的沈阳和成都合资建厂。在中国有很长历史的蒂森克虏伯也遭到中国政府的白眼。本来以为板上钉钉的京沪高速磁悬浮铁路现在希望渺茫,而且和宝山钢铁厂合作的扩建项目也受挫。蒂森克虏伯已经在头两期工程中建立了冷轧厂,现在却没有拿到扩建三期四期的建筑许可。本来打算在中国建立起最大的海外钢铁基地占领中国十分之一钢材市场的计划也要落空。中方仅仅允许蒂森克虏伯要么在别的地点建厂,把半成品钢材用卡车送来送去,要么干脆把生产设备卖给中方合作伙伴 -- 宝钢。

这就是中国人做生意的精明之处。至今为止,中国仍然要求外国投资商和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而且大部分还都是中方股份占多数。 虽然德国经济对持小部分股权并不热衷,但对中国是例外。戴姆勒克莱斯勒虽然害怕合资公司偷学奔驰独特的造车技术,但最终还是走上了合资的道路。

还有更让人吃惊的。在中国很多同行业竞争厂家的合作伙伴大都属于一个母公司。上海大众、通用和丰田的合资厂家都属于上海汽车制造公司。长春大众/奥迪和丰田都属于长春一汽。奥迪刚刚庆幸能够和长春一汽合作没多长时间,合作伙伴又公布了和日本人合作生产日本汽车的消息。所以,西门子总裁冯皮埃尔说:“不去中国的风险大于去中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