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自由不是免费的

文山 摘编
2019年9月6日

《商报》希望,正在访华的默克尔能够在捍卫价值观的同时,赢得中方的尊重。《每日镜报》认为,欧洲企业对中国战战兢兢,只会让欧中关系更加不平等。《南德意志报》则呼吁,德国必须为自由价值观付出一些经济代价,承受短期的阵痛,确保长期的自主。

https://p.dw.com/p/3PBI9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in China
在默克尔和李克强的见证下,宝马集团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备忘录。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国之声中文网)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默克尔访华 必须要有公开批评的空间"为题,刊发评论指出,德国总理现在被全球媒体誉为"自由世界的旗手",因此各界非常期待她能够在北京公开批评中国的侵犯人权、社会监控、压制香港自由等现象。

"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德国产业界必须在那里经营。另一方面,则是欧洲的价值观。欧洲的福祉扎根于言论自由、民主法治之中。不久前,欧盟委员会已经用体制竞赛来形容与中国的关系。"

"默克尔现在依然是欧洲的政治标签,她必须在北京再努力一次,捍卫价值观,同时希望习近平能够尊重她的立场。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迄今为止,凡是局面特别棘手时,默克尔总理总是特别强大。"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默克尔与习近平主持会谈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明确的立场前所未有地重要"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西方企业不应该对中国战战兢兢,因为真正良好的关系能够经得起批评。

"在赞叹中国如何处理高额债务、如何扶贫、如何推动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中国体制的阴暗面。伴随着一带一路等项目的,是言论审查、国家监控、新疆再教育营。在习近平眼中,一带一路是全球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但是西方则批评,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背负过高的债务、产生对北京的财政依赖,风险太大。欧盟还担心被中国的一带一路所分裂。"

"香港的国泰航空遭到了北京的施压,高管、员工被解职,因为他们参加或者至少同情香港街头的示威。德国奔驰时任总裁蔡澈(Dieter Zetsche)也曾不得不向北京低头,就一则引用了达赖喇嘛格言的广告进行道歉。尽管如此,默克尔依然清楚,德国经济具备对中国的杠杆作用。这次访华,默克尔再次带上了由德国商界大佬组成的经济界代表团。德国企业现在也变得有点像中国企业,(对北京)畏手畏脚、生怕犯错,不愿意就香港示威公开表明立场。"

"恐惧会损害所有的关系。它会导致伙伴关系的不平等。如果默克尔不想陷入某些德国商界大佬已经陷入的境地,她就必须向中方明确表明界限。某些西方企业已经对中国卑躬屈膝,在这种情况下,默克尔展示明确立场就显得前所未有地重要。默克尔有能力要求北京为在华德国企业提供与在德中国企业相同的待遇。良好的关系,能够经得起批评。"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报》以"香港悖论"为题,刊发社论指出,在"默克尔访华是否应该谈香港"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德国必须减轻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也攸关德国自身的自由。

"在香港问题上,谁认为默克尔有义务捍卫价值观,谁就必须扪心自问:你自己、以及德国民众真的准备好拿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冒险,来捍卫地球另一端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凡是敢于抨击中国的国家,都会遭到中国的惩罚。对中国更加强硬,意味着德国将损失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率。自由不是免费的,不论在香港还是德国都是如此。"

"与此同时,又有许多理由支持对北京采取更强硬路线。中国正在全世界扩张影响力,它为所欲为,予取予求,拒绝承担责任,只认同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崛起就是对德国等自由民主国家的威胁。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以贸易促转变'以及被证明不过是自欺欺人。德国现在需要新的对华战略,从而减轻对中国的依赖性。恐惧并不可取,全新的对华政策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德中体制的脱钩。我们不需要新的冷战,但是需要划定明确的界限。比如并购德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参与德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德国必须抓紧时间尽快划定这些界限。只要中国还需要德国的科技,柏林就依然还拥有对中共的影响力。德国必须利用好这根杠杆。"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