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柏林亚太周上的中国亭

2009年10月8日

第七届亚太周今天在柏林正式开幕。本次亚太周的重点议题是交通和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过,除经济、学术议题之外,为期近两周的亚太周期间也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柏林外交部就将举行一次展览,名为"中国亭",展示的是"德中同行"交流活动在中国多个城市建立的创意展馆的模型。

https://p.dw.com/p/K1AB
柏林市议会大楼悬挂的第七届亚太周标志旗图像来源: DW

要进入柏林德国外交部大厅参观,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需经过简单的安检,就可以进入名为"充满光线的院子"这个玻璃墙壁和屋顶的大厅,厅里种植着数十米高的绿色植物。

中国亭展览就将在这里举行,眼下,技术人员和设计师正一起搭建展厅的模型。说起中国亭,其实是在中国南京、重庆、沈阳等多个城市举行过的"德中同行"交流活动的一部分。这个德国外交部牵头、旨在向中国介绍德国的活动,每到一个举办城市,便会搭建起所谓的"德中大道",而大道上的展厅,正是一座座以中国竹子为主要支架建材,高科技材料和德国技术为支撑的展厅,名为"中国亭"。人们可以在这些亭子里参观、讨论、休憩。

为了让德国民众更好地了解这样一个在中国颇受欢迎的项目,这次,"德中同行"的主办者决定参加亚太周活动,把部分在中国搭建过的亭子的模型,展示给亚太周期间的参观者们。

艺术家和建筑师汉斯多夫是"中国亭"的设计者,亲自到每个中国举办城市设计监督"中国亭"的建造。在他展示的一幅照片上,远处是中国现代城市典型的水泥森林,而近处,在一片沁人心脾的绿色公园地带之间,竹子结构、纤维材料搭建的一幢幢"中国亭"给人十分清新的感觉。汉斯多夫说:

"我在与德国建筑系的学生们讨论时,总是告诉他们,未来的城市生活,不可能就是那些高耸着的、缺乏表情的水泥森林,而应该有新的创意和材料。但是,如今的中国疾速的向前发展,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那么多,比如去保存过去那些传统的东西,许多地方大片大片地被拆毁。"

负责"德中同行"协调和公关工作的安琪·邦哈格女士也有同样的感觉。学中文的她1995年就曾前往北京中国戏剧学院研究话剧,而今天的中国变化之快,有时却令她这样一个德国人都感到颇有些迷茫和怀旧:

"中国城市改变非常快,我当时住在一个小胡同里,现在几个地方都不在了。改变非常大。我经常问自己,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他小的时候住的地方、或者是长大的地方,现在都没有了,他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因为比如说我是在德国一个小城市长大,现在那里仍然保持原先的样子,这经常会给我一种安全感。所以我不太清楚,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城市有怎样的感觉。"

城市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也是柏林亚太周的主题。这包括交通、能源等诸多领域。汉斯多夫设计师说,他在"中国亭"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可回收利用,以及提醒人们注意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这幅图片是我为巴伐利亚州参加德中同行设计的一个中国亭,我把它分成蓝色和红色两部分,蓝色是空调冷气的房间,而一墙之隔的红色空间里,就是空调运转时排出热气的房间,那里面热极了。要知道,为了降低房间的温度、制冷,人们需要耗费四倍于此的能源。而消耗这些能源所排放出的热量,又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

"中国亭"模型在德国外交部的展览将持续整个亚太周期间。

作者:苗子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