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能源饥渴已经满足

泽林(Frank Sieren)2015年10月13日

国际能源公司高估了中国的能源饥渴。德国之声专栏作家泽林认为,一些公司现在只能做好蒙受损失的准备。

https://p.dw.com/p/1GnFf
Bau einer Erdgas-Pipeline in China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即便在中国,消费也不是直线上升。尤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公司在开发天然气田方面已进行了大量投资,并且对中国买家寄予希望: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此外,近年来天然气市场呈现2位数的增长,前景非常看好。况且天然气更清洁,便宜,可以大规模取代石油

现在看来,西方工业显然失算。中国需要西方的天然气比所估计的要少。这意味着能源公司可能会蒙受巨大损失。虽然中国经济增长今年有望达到近7%,但是天然气消费仍然停滞。截至目前,中国本年度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简称液化气,比去年减少。2014年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整体增长还达到10%。现在,就连中国自己的天然气产量也在急速下降。2013年,中国天然气产量甚至增长了11.5%,到了2014年仅增长了6.9%。目前,中国每年自己开采天然气超过100亿立方米。

需求减少 价格下跌

需求减少导致价格下跌。去年秋季,100万英热单位(天然气经常使用的计量单位)的天然气售价还超过14美元,现在则不到8美元。据花旗研究所的估计,3年后,市场上将有2500万吨天然气过剩--超过中国一年的进口量 。据推测,这意味着到2025年,天然气将有三分之二产能过剩。或者换句话说:中国人用来形容高速经济增长结束的"新常态"也出现在原料工业。在持续多年的2位数增长过后,中国的原料饥渴也将缓慢但是平稳地进入有序发展的轨道。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德国之声专栏作家泽林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这并非不寻常,而是完全正常。这是因为各种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其一是由于调整经济结构,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放缓。不过从这一点上来说,需求还有希望重新上升。其二是阿拉伯石油工业的廉价政策导致中国也宁愿购买石油而非天然气。沙特阿拉伯人及其朋友试图以此使美国大规模采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变得无利可图。这是一种使用水压将岩石层压裂,从而释放出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方法,相对来说成本较高。

全球工业需要适应

其三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西方迫使普京同中国签订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合同。早在去年,北京就同俄罗斯签订了每年进口3800万立方米天然气的协定,可满足中国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需求。其他合同正在洽谈之中。其四是北京投资开发北极地区的油气田。仅为亚马尔项目中国就投资了120亿美元。除了俄罗斯和中国公司之外,也有一家法国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开发。按照计划,该油气田的天然气年开采能力超过1600万吨,从2017年就可进行第一阶段的开采。

可以说,可燃化石市场的发展体现了目前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世界市场在许多领域连续多年依赖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也在不停地建新房,造汽车,中国人愈发大吃大喝,增加消费,供求几乎失衡。现在政府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了经济结构。全球工业必须适应。人们也看到,经济集团,地缘政治决策和中国经济转型的混合物是多么轻而易举地让人的计划落空。顺便说一句,中国企业也有失算:澳大利亚Arrow能源公司-英国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与中石油的合资企业-去年已经亏损近十亿欧元,而对这家合资公司的投资就达16亿欧元。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