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被历史湮没的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2005年4月21日

本周末,一百多个国家的首脑将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庆祝万隆会议召开五十周年。1955年的万隆会议给后来的不结盟运动打下了基础,并在前殖民国家中开了独立自主的先河。

https://p.dw.com/p/6Xie
早已被遗忘的不结盟运动的标记图像来源: AP

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年后,世界出现了新的势力结构。直到1945年还联手共同抗击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的苏联、美国、法国和英国在这十年间成了仇敌,冷战开始,铁幕将欧洲分成了两个阵营。对亚洲和非洲国家来说,也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二战结束后,许多亚洲国家结束了殖民统治,非洲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新独立的国家必须进行选择,或者追随苏联或者追随美国,面临十分巨大的压力。因此,这些国家寻求第三条道路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

这就是这29个亚非国家1955年聚集在印度尼西亚城市万隆、发起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动因。参加万隆会议的有许多著名政治家:如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塞尔,加纳后来的总统恩克鲁玛、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以及中国总理周恩来。东道主总统苏加诺这样评价了万隆会议:“到处都在讲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只要我一听到这个词就会想,万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而且还是一种力量,即万隆力量。这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力量,是自由的力量。”

但在当时的世界政治形势下,没有苏加诺所说的这种第三种力量的位置,也没有那些在六年后正式结成不结盟运动国家的位置。万隆会议与会国家的国内政治十分动荡。这些国家由于刚刚结束殖民统治,经济上仍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它们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在西方和东方世界之间形成一个第三世界,加强联合并实现其共同利益。会议最后的声明中提出了包括人权、领土完整及种族平等在内的十项原则。

尽管万隆会议的目标和要求是正确的,但在两极的冷战世界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因此不结盟运动仅仅成为发表严正声明、对第一和第二世界提出严正抗议、却没有具体行动的一个场所。遭谴责的往往是西方世界及它的盟友。即使在万隆会议召开五十年后,人们仍旧能够听到这样的谴责。在2003年吉隆坡不结盟国家高峰会议上,前马来西亚总理默哈麦德这样说:“贫穷国家曾经遭受到,并且仍在遭受富裕国家的压迫和恐怖威胁。这当然让穷人感到不满和愤怒。他们失去了对公正和荣誉的信任。而驱使他们进行绝望的破坏性恐怖活动的最后一跟稻草是以色列以及其它国家实行的国家恐怖主义。”

不结盟运动有一百多个成员国,是除联合国之外的第二大国家联盟。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的政治意义却自万隆会议以来越来越小。冷战的结束更使其失去了意义。1955年万隆会议的精神以及所号称的团结也随着两个敌对阵营的消失而消失。而万隆会议所提出的“第三世界”的概念现在却成为贫穷,落后以及没有希望的南部国家的同义词。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