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评论:中国银行改革不容易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月9日

中国政府给最大的几家国有银行注资,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中国银行的成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之能否持续进行。德国之声广播电台中文部主任冯海因先生就此综述与评论如下。

https://p.dw.com/p/4Xj1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图像来源: AP

约一年前,中国建立了围绕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领导班子。2003年1月,新领导班子就表明了着重解决银行问题的决心。在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按西方模式建立了一个银行监督机构,中国银行管理委员会。主席由原中国四大银行之一中国银行的行长刘明康担任。

刘明康明白中国银行体系的核心弱点何在:巨大的坏帐。中国银行的坏帐按官方数字占贷款总额22%以上,而中国银行在中国并非例外。四大银行的其它三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情况并不比中国银行好:中国银行的坏帐合为21%左右,约合2000亿美元。

这是官方的数字。外国金融专家们描述的图像更黑:他们说中国银行的坏帐达40-50%。出现这样惊人的景象,有着体制上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以前不是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行动的,而是作为管理金钱的当局机构,不是基于经济金融知识,而是基于共产党的指示。

那时的银行主要任务是给国营企业出资。至于国营企业大多数处于赤字范围,对银行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银行作为按政治需要发给贷款的机构,被视为永不枯竭的资金来源,分了款后任务就完成了,发款的银行就可以被忘记了。

此外还有糟糕的管理和广泛流行的自取思维方法:去年12月,当过7年中国银行行长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职位的王雪冰被判处了12年徒刑。原因是帐上短缺了7.24亿美元的金额。

但现在看来中国认了真了,要对银行系统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1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从外汇储备中拨出450亿美元给四家国有大银行中的两家。星期三,中国的银行监督总管刘明康对中国媒体宣布说,中国甚至打算拨出1000亿美元,用于消灭坏掉的贷款。

中国有这个支付能力,因为这个国家拥有约4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外汇储备国。从满满的外汇储备中掏出第一笔钱来,是为了先把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治好,以便它们上市和吸引国家投资商。这个步骤不仅出于中国国内的改革压力,中国的银行还必须武装起来以应对国际上的竞争。

汉堡亚洲研究所的中国金融问题专家玛尔高特.舒勒尔女士也强调了这一点:“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定下了一个时间表。加入WTO备忘录中规定,银行必须在2006年底之前接受外国竞争这一事实,它们必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商业化。”

不能由于有新的资金注入而停止商业化进程。中国已经于1998年和1999年两度估计以2000亿美元给银行减了负:通过直接注资和建立财产管理公司,这些公司以额面值买下银行烂掉的贷款。但只要发放贷款不按经济标准办,新的烂贷款自然很快又堆积起来。

然而这回不同了,2004年底中国就想把中国建设银行送上股市,中国银行将于2005年初跟上。要使这些上市行动跟去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那样成功,那还得下一番功夫。

舒勒尔女士说:“一切取决于,这两家国有银行在上市时是否在它们的业务政策上有了明显的转折。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改变它们的贷款政策,不再允许不赚钱的贷款发生。”

实现这个目标是个艰巨的任务。按西方模式在银行内建立监督委员会可以有助于此。但是可以想像将遇到巨大的阻力,首先是来自那些通过至今不透明的发放贷款而得益的网络。同时,根据经济标准发放贷款对许多至今靠人工输液生存国有企业来说是生命的终结,结果将是失业率上升,社会紧张的危险增长。

蒸蒸日上的私有经济终于能够得到迫切需要的资金,无论如何总是天边一线希望的时光。

(冯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