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Taiwan vor der Wahl

張丹紅2008年3月15日

3月22日台灣將舉行總統選舉。儘管台灣的民主體制也伴隨著政局的動蕩,也沒有杜絕貪腐,但台灣的模式無疑是成功的。經濟騰飛之後實現了政治的自由民主,可以說是西方發展模式的典範。德國之聲記者在台灣大選前夕回顧台灣1949年來的歷史。

https://p.dw.com/p/DOuM
台北街頭的大選氣氛圖片來源: AP

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敗之後逃到台灣。台灣人"二-二八"的傷痛仍然新鮮,現在又不得不接納兩百萬來自大陸的殘兵敗將。不過,台灣的世紀末氣氛很快被驅散。在短短幾年內,台灣經濟不只復甦,而且開始騰飛。漢堡的亞洲問題專家奧斯卡-魏格爾分析原因說:"首先是台灣人民非常勤奮。儘管受到戰爭的破壞,日本殖民時代仍然留下了很多財富。特別是國民黨制定的經濟政策,從土地改革開始,之後從農業轉到輕工業,再到重工業,最後以發展高科技為重心。總是發揮自己的特長,一步一步走。這樣的政策確實很聰明,令人敬佩!"

到80年代末,台灣每年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9%左右,並在很長時間裡是亞洲四小龍中最有活力的一隻。今天,台灣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排名21,按照貿易額計算,台灣排在第16位。

所謂"台灣奇跡"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那裡的財富分配相對平均。這與台灣眾多的中小企業和居民較高的教育水準有關。

隨著台灣所有社會階層都從經濟崛起中獲益,"本地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對立也逐漸消失。1971年台灣被聯合國開除,之後又承受失去與日本和美國邦交關係的打擊,國民黨政府與人民之間、本地人與外省人之間漸漸產生一種"我們同一命運"的感覺。

BenQ in Taipei BenQ übernimmt Siemens Mobil
圖片來源: AP

"亞細亞的孤兒,你為什麼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兒平等的游戲。"羅大佑的這一首"亞細亞的孤兒"最為生動地表現出台灣人的困惑。"我是誰?台灣是什麼?"這是所謂"台灣意識"的核心問題。要求台灣獨立的聲音自70年代以來無法平息,儘管在當時國民黨一黨專制的時代,要求台獨是被禁止的。

與台灣本土化同時發生的是民主變革。奧斯卡-魏格爾說:"台灣當時已經有一個非常強大的中產階層。他們說:我們不能政府說什麼是什麼了。我們向國家繳稅,我們就應當有參與的權利。"

到80年代中期,台灣確實具備了實現民主的成熟條件,比如城市化,密集的大眾傳媒網路。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黃俊傑認為,台灣民主化的另一個有利條件是龐大的民間社會的力量:"民間社會不依賴官方的掌控,有它的自主性。直到今天,在台灣各地都能看到民間社會所形成的非政府組織,非贏利組織。"

1987年,蔣經國宣佈取消戒嚴法。此前一年成立的民進黨贏得2000年的總統選舉。

國民黨在50年代初就意識到,要想在台灣生存下去,就必須走革新的道路。不過,國民黨在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政治變革的過程中,也始終不忘為大陸做出榜樣。因為在魏格爾看來,兩岸相差得並不遙遠:"台灣的整個發展當然比大陸領先至少30年。但台灣經歷的一切很可能短時間內在大陸發生。對我來說非常關鍵的是,台灣總是在大陸的一面鏡子,或者可以說是榜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