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的「高考」:走向多元入學

2012年1月18日

15萬名台灣的高中生剛剛考完所謂的"學測",類似中國的"高考"。台灣的大學數量雖然很多,甚至有招生不足的現象,但是面臨1月份的"學測"或是7月份的"指考"的所有學生、老師和家長還是視之為重大的事件,全力沖刺。

https://p.dw.com/p/13lVf
台灣大學幾乎是所有台灣高中生的第一志願圖片來源: DW/M.Bölinger

多元入學管道

1月17日和18日兩天,台灣大約15萬4500名17、18歲的高中三年級學生進入考場,參加所謂的"大學學科測驗"(簡稱學測)考試,一種類似"資格考試"。等學測成績公佈之後,這些學生就可以依據學測的成績和在校成績,申請進入自己嚮往的大學。這種方式非常接近美國的申請制。這些申請首先得通過評鑑的門檻,然後學生要準備書面資料,參加面試。獲得錄取的人,就可以高枕無憂等待畢業,夏末時分成為大學新鮮人。沒有被錄取的人,則還有一次考試的機會,也就是可以參加7月1到3日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換句話說,學生不會只因為一次考試的結果,而決定一生。學生考完指考後,會以指考的成績好壞和志願,被分發到不同的大學。這是目前台灣學生進入大學最常見的管道。

目前考過1月份的"大學學測",繼而通過申請進入大學的學生約佔大學新鮮人的40%多,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是通過7月份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被分發到大學。政府希望日後考"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的人數越來越少。 當然還有其他管道可以進入大學,比如被"保送"或者參加"繁星推薦"計劃等等。

北一女高三學生陳咨瑜今天剛剛考完,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她說要"回家收拾房間",休息一下。為了准備考試,她努力沖刺了一陣子,現在終於可以鬆口氣,休息休息然後要準備過年。

學測的精神

大考中心主任牟宗燦教授指出"學測"的意義。"'學科能力測驗'只是多元入學考試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一年不只考一次,以前的大學聯考,一年就考一次,這次考得好就進入好大學,考不好就得明年重來。所以很多人就質疑,這是'一戰定江山',不盡理想。"

而且學測的基本精神應該在於大學選才的多元化。"大家鼓勵多元入學,也就是鼓勵'申請制',就是大學選才不應該單單考慮學生的功課好不好 ,學生會不會考試, 而是應該考慮學生其他方面的優勢,比如他可能社團(領導能力)很好,或是其他方面的表現很好,要多方面的考量。"

服務於北一女的王老師認為,多元入學方式不僅對學生有利,對學校也有利。大學方面可以針對每一個校系的特色和需求找到適合的學生,而不是盲目的接收分發來的、成績好的學生。換句話說,學生只要有一個科目特別強或是有其他的能力,就可能被大學錄取,而不需要每一個科目都強。" 如果是傳統的聯考,你可能每一個科目都要很強,至少不能太弱,要比較平均。但是根據現在的方式,學生就可以針對自己比較強的科目,找到適合自己的科系,"

教改促成學校廣設

1993年台灣通過了"教育改革"計劃。當時人們認為年輕人進大學的管道太窄了,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是根據"教育改革"的精神,從此廣設大學。台灣大學的數量從20年前的40、50所,到2010年已經增加到164所。但是現在碰到少子化的問題,學校越來越招不到學生,根據牟宗燦的估計,在4年到5年之後,大學招生就會嘗到少子化的苦果。所以,台灣這幾年來積極向外國招生,希望外國學生可以到台灣求學,避免大學大量關門。另一方面,教育部和大學方面也在討論"大學退場機制",希望透過合並等途徑,解決大學沒人讀的窘境。

競爭依舊在

既然學校多到怕招不到學生,而且去年的大學錄取率已經超過90%,為什麼還有許多學生參加補習,還有這麼多學生兢兢業業的準備考試,陳咨瑜說:"學校多並不表示每一間都是大家想要念的,台大(台灣大學)的名額還是那麼少。"

陳咨瑜就讀的北一女中是全台灣最好的女子高中,大部分的北一女學生都想進入台灣最好的大學,也就是台灣大學,陳咨瑜也不例外。大學雖然很多,但是大家都只想擠進少數好的公立大學,所以競爭依然很大。當陳咨瑜被問到會不會參加7月份的指試,她回答:"應該會吧,因為第一次考試的時候會緊張,可能成績不夠好。"

她暫時可以休息幾天,但是過完年,又得重新拿起書本苦讀,因為其他的同學可能也會這麼做,她雖然考完了學測,還必須等成績公佈後才能申請大學,但是真正等到學校公佈的時候已經是4月了,到時萬一她沒有被錄取,再來準備指試恐怕會來不及,所以她過完年就得認真讀書了。

今年大考中心首次在廣東東莞與上海崑山的台商子女學校設置考場,東莞部分有140名考生,崑山部分有110名考生。

作者:邱璧輝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