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和平,仍舊未見蹤影

Peter Philipp2006年7月26日

周三在羅馬召開的中東會議,旨在找到一條通往和平的道路。美國國務卿賴斯到會。賴斯周一、周二已在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做過停留,但收效甚微。以下是德國之聲記者菲利普對此發表的評論。

https://p.dw.com/p/8r0w
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被炸之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這不是一趟斡旋和帶來和平的中東之旅,僅這樣的想法,未免就奢望過高。人們看到的是,美國國務卿先保持沉默,給了以色列整整一周的時間,然後她才姍姍前往中東,目的是至少能和衝突各方談一談。最後談出的結果是,美國只答應向黎巴嫩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及在國家重建時給予支持。這點許諾不僅太不夠,而且來得也太遲太晚 - 這便是美國國務卿此次中東之行給人留下的印象。

難道人們應該將期待值設置得更高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華盛頓政府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對以色列的軍事動機不僅充滿理解,而且怎樣解決衝突的時間表,也將同耶路撒冷共同制定。於是,不論華盛頓還是耶路撒冷,對戰爭期限的說法不斷改變,糾正了再糾正。開始時,人們估計黎以衝突不過是幾天之內的事情,後來被改成了「幾周」。再後來,華盛頓閉口不談停火了,連派遣國際部隊,也成了要盡量迴避的話題。為了不讓和平的最後一線希望遭到窒息,美國國務卿賴斯還是將以上這兩點納入周三在羅馬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議程,聲稱,在國際框架內尋找解決危機的契機。

這也許聽上去讓人感到振奮,但仔細看來,以色列因此又贏得了數天時間,去完成粉碎真主黨的目標,只是眾所周知,這一目標在短期內決無從實現,這一點,以色列比任何人更清楚,對黎巴嫩南部18年的軍事佔領給以色列留下了痛楚的經驗。

以色列的經驗還不止於此。1996年,以軍就曾襲擊過聯合國難民營的黎巴嫩難民,傷亡慘重,現在,它又空襲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一處觀察站,炸死4名維和人員。聯合國秘書長指責以色列「蓄意行為」是否合理,以色列的道歉是否讓人接受,在目前都不很重要。這件事本身表明,國際部隊在黎巴嫩南部的行動必須改換目前的方式。

究竟該換哪種方式,誰帶著誰的授權參與這場使命,將在周三羅馬會議上做出決定。人們知道,與會者的立場大相徑庭,也許聯合國維和人員喪生事件得以加快這一決策過程,此前,數百名平民的死亡和數十萬計難民逃生都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羅馬會議不是一次和平會議,而是一次結束武力的嘗試,是在黎巴嫩恢復正常生活的嘗試。即便是國際部隊,也無法威逼出安寧與和平。它只能維護和平。因此,和平必須首先到來,這是前提。遺憾的是,目前還看不到這一和平的蹤影。以色列為此已找到了話語解釋:在國際和平部隊到來之前,我們自己為安寧與秩序負責。解讀這句話的含義:就像現在這樣,繼續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