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巴伐利亞州長施托伊貝爾之政壇盛衰史

Volker Wagener / 亞思明譯2007年1月16日

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施托伊貝爾正在走向政治生涯的終點,不知他的退場果真會有閃電之勢?當然,他本人決不會輕易放棄官銜和基社盟黨主席的高位。長期以來,施托伊貝爾一直被視為一名勢力強大的保守派政治家,即便對於聯邦政府而言,他的意見也很有份量。然而幾周以來,基社盟內部掀起了一輪「倒施」狂潮,惹人爭議的是:現年65歲的黨主席到底應不應該再次——第四次作為州長候選人進軍2008巴伐利亞大選?

https://p.dw.com/p/9hcH
提前謝幕?圖片來源: AP

施托伊貝爾集兩大特性於一身: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考據癖者」,對於政治文件的悉心考察到了「錙銖必究」的地步,也因此被一些饒舌的人戲稱為「腳注先生」。當然,這也為他贏得了聲譽,即便是在反對者眼裡,善於考據畢竟也是一種能力。

施托伊貝爾的弱點在於他的口無遮攔。這位以優異成績畢業的法學博士一直都是卡巴萊小品以及滑稽劇演員爭先模仿的對象。他在演講的時候常常跑題,很少能夠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Stoiber will Klarheit über Führungsrolle in CSU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現在,施托伊貝爾的個人形象又添一處污點。儘管由他掛帥的基社盟贏得了2003年巴伐利亞州議會大選60%支持率的輝煌戰果,然而一段時期以來,就連他自己也時感理屈詞窮。幾周以來,用他自己的話說,正值生死攸關的重要關頭,舊日的朋友忽然站到了對立方。問題的症結在於:繼統治巴伐利亞14年之後,施托伊貝爾究竟何時以及怎樣向下一代領導人交出手中的一棒。施托伊貝爾本人也感到了壓力,他說:「我知道我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不過在廚房工作的人必須耐得住炙熱。我會想辦法降溫。」

回首起來,施托伊貝爾是從2005年9月德國大選之後開始走下坡路的。當時,以微弱優勢取勝的新任聯邦總理梅克爾為他在內閣留好了位置——他將成為主管經濟和財政事務的「超級部長」。大選當晚,他還宣佈了從慕尼黑上調柏林的可能性。

Merkel und Stoiber auf dem CSU-Parteitag 2006
圖片來源: AP

然而,「只聽樓板響,不見人下來」,「柏林計劃」對於施托伊貝爾來說根本就是一句空談。這則負面消息很快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給基社盟及巴伐利亞人臉上抹了黑。在不久之後的一次聯邦議會選舉中,基社盟僅僅獲得了巴伐利亞州不足50%的選票。自此,施托伊貝爾威信大減。

此時此刻,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巴州地方女政治家進入了公眾視野。她便是基社盟黨員嘉布瑞爾‧保利(Gabriele Pauli)。她打破禁忌,大膽提出:基社盟應該考慮是否還將推選施托伊貝爾為下一屆州長候選人。這位來自紐倫堡附近富爾特市的州議會女議員率先挑起了「倒施」狂潮,被稱為是打響了「謀殺國王行動」的第一槍。

Deutschland CSU Kombo Edmund Stoiber und Gabriele Pauli
施氏PK保利圖片來源: AP

如果施托伊貝爾略識時務,力挽狂瀾,表示願意斟酌先參加競選再提前離任的建議,事態便不會發展到今天這種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傲慢的施氏完全錯判了形勢,火上澆油地宣稱,他不僅要繼續爭取連任,而且還要做滿5年任期。施氏的獨斷專橫在某些政治學學者看來已經到了脫離實際的地步。

對於施托伊貝爾的黨內追隨者來說,當務之急是為州長最近幾年的下台搭建好一個完美的佈景。一方面必須抹去施氏近期支持率只有30%左右的陰影;另一方面,施托伊貝爾理應在告別政治舞台的最後時刻完成一個華麗的轉身。他畢竟是基社盟的功臣。連他的反對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但在德國公眾的心目當中,施托伊貝爾的地位顯然不及基社盟前任主席弗蘭茨-約瑟夫•施特勞斯。曾經擔任基社盟總書記的施氏一直都是施特勞斯的左膀右臂。1988年施特勞斯去世後,施氏榮升巴州內政部長,時常就移民、外國人及安全政策發表一些奇談怪論。1992年他甚至提議要培訓一些市民,充當警方安插在各地的線人。這一大膽構想當然遭到了全國範圍的強烈抗議。

Edmund Stoiber bei der Trauerfeier für die Opfer der Katastrophe von Bad Reichenhall
圖片來源: AP

1993年,施托伊貝爾打敗了很被看好的前聯邦財政部長Theo Waigel,登上了巴伐利亞州長的寶座,一直連任至今。在其三屆任期之內,施托伊貝爾敢於經常和聯邦政府、基民盟叫板,非常引人注目。

然而,以「刺頭」著稱的施托伊貝爾骨子裡卻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2004年,他回絕了法國總統希拉克為他獻上的厚禮——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從而錯失了一次躋身國際政壇的良機。2005年德國提前大選之後,他再度與柏林失之交臂,為其日後深陷巴伐利亞政治風暴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