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之聲伴隨你度過的2007年中國報導

平心2007年12月29日

與2008年相比,2007年也許還不能說是「中國年」。然而,「中國」這兩個字沒有一天不見於德國的網路、報端。德國之聲的中文報導伴隨著全年中國國內事件、中外關係、德國和歐洲華人等各方面的事態。顧彬和T恤衫這兩個獨家報導更是引起了中國和華人圈子裡不小的震動。回顧德國之聲一年的「中國報導」(含華人情況報導),可謂波瀾起伏,情緒動蕩。

https://p.dw.com/p/Chti
德國之聲記者拍攝與報導的杜塞道夫孔子學院成立典禮圖片來源: DW

顧彬文化年

Wolfgang Kubin und Bei Dao bei Lesung im Konfuzius-Institut Düsseldorf
顧彬和北島在杜塞道夫孔子學院圖片來源: DW

顧彬本來是2006年末的話題,卻在2007年震蕩了一年。這一年,這位波昂漢學教授在中國文化領域成了一個持續的熱點。謂予不信:「中華讀書報」(見光明網)在年末發表了2007年中國八大文化事件,顧彬赫然在座,排在第5個,事件名稱叫「顧彬、陳平原關於中國當代文學之爭:『五糧液』與『二鍋頭』」。這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去歲年末,德國漢學家顧彬在接受『德國之聲』電台採訪時聊了中國當代文學,很快這段3000字的訪談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卻只剩『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一語,引起軒然大波,儘管事後證明此語為媒體斷章取義,但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評價不高卻可見一端;3月26日,世界漢學大會『漢學視野下的20世紀中國文學』圓桌會議上,顧彬終於有機會當面表達觀點,他以酒作比:「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是『二鍋頭』。」

2006年末。顧彬那個「軒然大波」發生時,他的名字就出現在了幾十萬個中文網站上,轟動一時。在2007年世界漢學大會上,他於是便成了主角。今年10月16日,他更獲得了中國的首屆中坤國際詩歌獎。固然,顧彬的小觀點頗有爭議,但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渺視卻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說中國當代文學的症結就是「作家不學外語」,恐怕有點偏了,但中國當代文學的商業化、只求「更新」不求永恆、沒有「偉大」,卻是廣泛承認的現實。或許,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言論能帶來有益的衝擊。而「中國批判者」不但沒有受到人們的攻擊,反而獲獎,卻也表明了中國的一個進步。

激動中國官方和民間的T恤衫

T-Shirt des Münchener Modedesigners Phillip Plein
就是這件衣服惹的禍圖片來源: DW

7月初,曾在德國之聲實習的一名學生在不來梅KULT店裡發現了一件印著「FUCK YOU CHINA」的T恤衫,拍攝了照片,作了初步的採訪。德國之聲對此事展開了追蹤報導。此事在在德華人和中國官方那裡都引起了強烈的憤怒。中國人在不來梅舉行了示威,生產者每天收到上千封中國人的抗議郵件,中國駐德國和瑞士各使領館都行動了起來,分別交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對此表態,要求生產這件T恤衫的德-瑞企業道歉。

7月26日,生產者Philipp Patrick Plein公司表示了道歉。KULT店和他的上級公司不再出售這種T恤衫。這個事件以中國人的勝利告終,持續了不到一個月。但它表明了中國政府和中國海外僑民、學生的一種新姿態。他們不再「忍受」了。此後,中國人在漢堡明鏡出版社前示威,並表示要就明鏡周刊8月26日的「黃色間諜」報導訴諸法律,再一次拿出了這個趨勢的證明。

梅克爾見達賴:德中關係惡化之年

Jahresrückblick 2007 September Deutschland Dalai Lama bei Angela Merkel
這一次握手圖片來源: AP

2007年的大事件,與中國相關的其實很多,但真正被一些中國境外媒體列入十大事件的,經常只有這一件:9月23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在總理府與達賴喇嘛會晤,引起了中國持續的抗議和一系列措施,德中關係急劇惡化。

先是德中司法部長級的對話被切斷,然後德國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的訪華或同級別會晤被取消,再後,中國許多官方媒體大篇幅顯著地抨擊梅克爾總理,德中關係進入了空前冷淡的階段。在整個過程中,德國之聲作了大量報導,對持各種不同觀點的專家作了採訪,發表了大量的中國讀者來函,最近也翻譯發表了一批德國讀者的觀點。2008年,全世界都關注著德中關係的走向,包括德國之聲在內的德國媒體自然會密切地跟蹤。

華人的多事之年

Deutschland Verbrechen Mord in China-Restaurant in Sittensen Bild Zeitung
錫滕森風雲突變圖片來源: DW

2007年,在德國和歐洲的華人遭遇了一系列的「事故」,有的還是震驚世界的。德國之聲中文部門對主要事件都作了及時的報導,並保持對事件後續發展的高度關注。讓我們在此歸納性地簡單回顧一下:

2月4日夜,漢堡附近的小城錫滕森中餐館發生了震撼德國和世界的凶殺案,7人被開槍打死,其中包括英籍香港裔的老闆夫婦,香港籍的廚師。從案發第二天開始,德國之聲持續報導著這個大案的發展,從越南嫌犯的被捕,到庭審的進展,始終在跟蹤著。

1月18日,年輕的中國商人宋凱在漢堡失蹤,4月,在漢堡河道裡發現了他的殘肢。

4月,慕尼黑中國3兄弟涉嫌殺害大嫂案審理結束,兩兄弟被判終身監禁,一人獲釋。除當時的報導外,德國之聲後來還詳細報導了一個德國撰稿人對這個事件審理的多年追蹤結果和質疑。同樣在4月,還報導了漢堡一名中國女子用電鑽「攻入」丈夫耳朵一案的開審。

6月中,中國一名學生在萊茵河賓根旁的支流劃艇失蹤,後來找到他的屍體,證實被淹死。德國之聲多次詢問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事館,報導了事情的進展。

9月19日,諾伊斯市發生了中國人之間的槍戰。第2天,德國之聲記者趕赴現場,作了採訪報導。

此外,1月羅馬尼亞200中國女工的集體抗議、4月12日米蘭中國商人與義大利警察發生衝突,德國之聲都有報導。

總的看來,隨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商人湧向世界、湧向歐洲、德國的越來越多,中國人遭遇的各種不幸和跟當地人的、華人之間的衝突密度也在增大著。

中國形象的大考之年

Deutschland DIN Norm für Spielzeug
德國之聲也多次採訪報導了德國技術監督協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ZB

2007年涉及中國的,為世界媒體持續、廣泛注意的新聞,應該說是負面的居多。尤其在下半年,幾乎每天都有關於中國的負面報導。事情從2006年底就開始了,先是巴拿馬咳嗽藥吃死幾十個人的事件,然後就是今年年中時候大量的中國有毒牙膏被查禁事件,涉及的還有許多吃的東西,如水產品、動物飼料、動物藥品等。

進入下半年後,美國公司開了個頭,大量召回中國的有毒玩具,使中國形象受災達到了高峰,此後可以說是相關的報導就沒有斷過,幾天一個召回,美國、歐盟、世界有關組織紛紛採取與商量措施。

也是在進入下半年後,先是德國,然後是美國、英國等,紛紛指中國駭客間諜大舉入侵西方國家政府部門。德國憲法保衛局年內多次對中國、俄羅斯的間諜行為發表言論。德國明鏡周刊更是於8月26日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大報「黃色間諜」。

對中國的大量有毒產品,中國已經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對「黃色間諜」的指責,在德的華人、學生還去漢堡明鏡出版社示威抗議。德國之聲就這連綿不斷的「中國形象事件」展開了連綿不斷的採訪、報導、評論,包括正、反面的看法,中國的措施,華人的抗議。

中國報導的自然密集

China Parteitag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Delegierte informieren sich auf der Internetseite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Chinas
中共十七大上圖片來源: AP

這一年,中國國內、中國對外關係方面的大事是非常多的。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密集報導已經進入「常態」,德國之聲自不例外。這一年的題目還可以列舉不少:

中共十七大。德國之聲從春天開始,從對中國關於民主社會主義的討論就關注著中國共產黨十七大,作了一系列的採訪、評論、報導。

中國投資公司的成立是世界關注的中國一大經濟事件。這個事件引起了德國和西方其它國家的高度關注和擔憂。其它重大經濟事件還有成都、重慶成為中國的「新特區」,中國匯率的持續增值,中國的通貨緊縮期結束,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中國公司連續在德國上市,中國汽車再度經受衝撞考驗等,都成了德國之聲中文報導高度關注的話題。

在文化方面,兩年一度的卡塞爾文獻展在2007年也幾乎成了中國年,艾未未等人的展品出足了風頭。李安「色.戒「之得獎,中國人在德國的眾多展覽、演出、得獎,漢堡展出假兵馬俑,還有中國長城入選所謂「新七大奇跡」,所有這些,都在德國之聲中文報導的視線之內。

在中國政治和社會方面,中國維權人士的命運、得獎,中國大陸與台灣、香港、梵蒂岡的關係;在國際關係方面,中國在非洲、周邊國家的巨大影響力,都屬於德國之聲的經常報導項目;在科技發展方面,尤其是中國的「嫦娥奔月」,德國之聲和德國其它媒體都在密切地關注著。

中國話題的密集是個自然現象,是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自然而然發生的。2007年對中國形象是個考驗之年,但同時也證明了中國的重要性、中國的重量在增加。當前的世界,如何對待中國,顯然普遍處在一個還沒拿準主意的階段。但對峙的增加已經很明顯。2008年,法新社記者說將是中國之年。其實,從2007年的情況看,從此以往,又有哪一年會不是「中國年」呢?中國在2008年面臨的考驗將更多,如何站在一個「准超強」的位置上來對待世界,對待世界的「考驗」,中國自然還沒有很多的經驗。不僅是奧運會,還有許多的「看點」。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