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告別歷史,著眼未來

2012年4月3日

德國和捷克兩個鄰國對未來有著共同的期盼,但對歷史遺留問題卻仍然存在著分歧:在兩國簽署睦鄰友好協議20年之後,梅克爾訪問布拉格。

https://p.dw.com/p/14X8c
圖片來源: Reuters

1992年2月27日,當時的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希望通過簽署睦鄰友好合作協議,來給兩國間不愉快的過去劃上一個句號。在冷戰結束兩年之後,德國希望在新的基礎上重新定義和這個東南部鄰國的關係。

Deutsch-tschechoslowakischer Nachbarschaftsvertrag
柯爾和哈維爾在協議上簽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所以,這一睦鄰友好協議是以未來作為主題,也毫不令人意外。協議對歷史問題有意繞開,只是"蜻蜓點水"地提了幾句。在德國肯尼茲大學供職的捷克歷史學家雷茨尼克(Miloš Řezník)教授介紹,比如在第20條和21條寫道,"德國少數民族"在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內,以及"捷克或斯洛伐克後裔在聯邦德國"都應該得到權益的保障,"自由地發展其民族、文化、語言和宗教認同,不受任何歧視,並得到法律的平等對待"。

雙方在歷史上都曾犯下過錯

在這些聽起來理所當然的協議條款中,其實隱藏著不少歷史積怨:1938年,希特勒通過所謂的"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拆分,而以德語居民為主的蘇台德地區則被劃入德意志第三帝國,一年之後,捷克就被希特勒吞併佔領,納粹在那裡屠殺猶太人,犯下了駭人聽聞的罪行。

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遭到了來自捷克方面的"報復"。捷克人的憤恨宣洩到了生活在那裡的德國少數民族身上,其間也發生過屠殺事件,遇害者上千。蘇台德地區大約三百萬德國人被趕出家園,財產也依據所謂"貝內施法令"被充公。

Münchner Konferenz 1938
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陰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傷口尚未癒合

在過去幾十年裡,關於誰有罪、誰欠誰的爭吵一直是德國和捷克關係的一個硬傷:一方面蘇台德被驅逐者協會組織通過在保守黨基民盟和基社盟內部的支持者要求捷克政府對他們的身份予以承認,並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提供物質賠償;另一方面布拉格政府則試圖採取一切方法反對這樣的賠償,他們認為對這些德國人的驅逐完全是納粹德國侵略和佔領罪行的直接後果。

因此,在冷戰結束之後,不僅僅在歷史方面,在政治和法律方面兩國關係要想重新開始也絕非易事。1992年,柯爾和哈維爾除了對這些問題刻意保持沉默之外,也別無選擇。柏林洪堡大學的國際法教授托姆沙烏地(Christian Tomuschat)認為,一份雙邊協議具有國際法上的約束力,以這種形式發表的聲明常常具有深遠的意義。

共同聲明

五年後,雙方又朝著和解邁出了關鍵的一步:1997年1月27日,兩國政府首腦簽署了"德國捷克就兩國關係及未來發展的共同聲明",並分別在兩國議會表決通過。在這部聲明中,兩國終於對過去的悲劇歷史明確表達了立場。

德方承認要為這一歷史積怨的源頭負責,"納粹對於捷克人民的暴力政策"為"戰後的逃亡、驅逐和強迫遷移"埋下了隱患。德國和捷克都為各自犯下的過錯"感到遺憾"。最後,雙方聲明,"不讓歷史積怨帶來的政治和法律問題對兩國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向過去告別?

這一聲明也可以視為是將歷史的章節徹底翻過,德國也相當於正式放棄了對蘇台德地區德國人被沒收財產的索回。雖然德國官方並沒有承認這一財產沒收行為,但是國際法專家托姆沙烏地指出,這主要是因為柏林政府一旦走出這一步,自己也將對這些被驅逐者負有賠償義務。他說:"被驅逐者只好接受這一現實,這個問題就隨著歷史一並被掩埋,不再被人提及。"

Chi0304 D Tschechien - MP3-Mono

即使在捷克,直至今日還偶爾會有人試圖將這種針對德國人的歷史積怨作為手段,謀取政治資本。不過身為德國-捷克歷史學家委員會主席之一的雷茨尼克教授認為,這樣的做法已經不再具有十年前的影響力。他呼籲雙方都換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歷史:"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迴避爭議,迴避關於歷史創傷的討論。而是應該指出,兩國關係史中不是只有噩夢和矛盾,也有積極的元素。"

作者:Michael Gessat 編譯:雨涵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