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告别历史,着眼未来

2012年4月3日

德国和捷克两个邻国对未来有着共同的期盼,但对历史遗留问题却仍然存在着分歧:在两国签署睦邻友好协议20年之后,默克尔访问布拉格。

https://p.dw.com/p/14X8c
图像来源: Reuters

1992年2月27日,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Helmut Kohl)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维尔(Václav Havel)希望通过签署睦邻友好合作协议,来给两国间不愉快的过去划上一个句号。在冷战结束两年之后,德国希望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这个东南部邻国的关系。

Deutsch-tschechoslowakischer Nachbarschaftsvertrag
科尔和哈维尔在协议上签字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所以,这一睦邻友好协议是以未来作为主题,也毫不令人意外。协议对历史问题有意绕开,只是"蜻蜓点水"地提了几句。在德国开姆尼茨大学供职的捷克历史学家雷茨尼克(Miloš Řezník)教授介绍,比如在第20条和21条写道,"德国少数民族"在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内,以及"捷克或斯洛伐克后裔在联邦德国"都应该得到权益的保障,"自由地发展其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认同,不受任何歧视,并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

双方在历史上都曾犯下过错

在这些听起来理所当然的协议条款中,其实隐藏着不少历史积怨:1938年,希特勒通过所谓的"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拆分,而以德语居民为主的苏台德地区则被划入德意志第三帝国,一年之后,捷克就被希特勒吞并占领,纳粹在那里屠杀犹太人,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

在二战结束之后,德国遭到了来自捷克方面的"报复"。捷克人的愤恨宣泄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德国少数民族身上,其间也发生过屠杀事件,遇害者上千。苏台德地区大约三百万德国人被赶出家园,财产也依据所谓"贝内施法令"被充公。

Münchner Konferenz 1938
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伤口尚未愈合

在过去几十年里,关于谁有罪、谁欠谁的争吵一直是德国和捷克关系的一个硬伤:一方面苏台德被驱逐者协会组织通过在保守党基民盟和基社盟内部的支持者要求捷克政府对他们的身份予以承认,并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提供物质赔偿;另一方面布拉格政府则试图采取一切方法反对这样的赔偿,他们认为对这些德国人的驱逐完全是纳粹德国侵略和占领罪行的直接后果。

因此,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仅仅在历史方面,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两国关系要想重新开始也绝非易事。1992年,科尔和哈维尔除了对这些问题刻意保持沉默之外,也别无选择。柏林洪堡大学的国际法教授托姆沙特(Christian Tomuschat)认为,一份双边协议具有国际法上的约束力,以这种形式发表的声明常常具有深远的意义。

共同声明

五年后,双方又朝着和解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97年1月27日,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德国捷克就两国关系及未来发展的共同声明",并分别在两国议会表决通过。在这部声明中,两国终于对过去的悲剧历史明确表达了立场。

德方承认要为这一历史积怨的源头负责,"纳粹对于捷克人民的暴力政策"为"战后的逃亡、驱逐和强迫迁移"埋下了隐患。德国和捷克都为各自犯下的过错"感到遗憾"。最后,双方声明,"不让历史积怨带来的政治和法律问题对两国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向过去告别?

这一声明也可以视为是将历史的章节彻底翻过,德国也相当于正式放弃了对苏台德地区德国人被没收财产的索回。虽然德国官方并没有承认这一财产没收行为,但是国际法专家托姆沙特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柏林政府一旦走出这一步,自己也将对这些被驱逐者负有赔偿义务。他说:"被驱逐者只好接受这一现实,这个问题就随着历史一并被掩埋,不再被人提及。"

Chi0304 D Tschechien - MP3-Mono

即使在捷克,直至今日还偶尔会有人试图将这种针对德国人的历史积怨作为手段,谋取政治资本。不过身为德国-捷克历史学家委员会主席之一的雷茨尼克教授认为,这样的做法已经不再具有十年前的影响力。他呼吁双方都换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避争议,回避关于历史创伤的讨论。而是应该指出,两国关系史中不是只有噩梦和矛盾,也有积极的元素。"

作者:Michael Gessat 编译:雨涵

责编: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