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eutschland Nahost

2009年8月30日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近日訪問德國並同德政界高層人士進行了會談。他的德國之行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即德國對中東地區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https://p.dw.com/p/JLW4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与德國總理梅克爾圖片來源: AP

德國向來不容以色列的生存權和自我防衛的權利受到質疑,但它同時又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國的訴求。儘管德國有意識地實行平衡的外交戰略,但它在中東問題上扮演的並不是一個中立的角色,因此梅克爾也曾經兩次遭受到來自阿拉伯世界的批評:第一次是她在2006年時宣稱,黎巴嫩戰爭後駐紮在該地區的國際部隊是為了保護以色列的安全;而第二次則是她在去年冬天的加薩戰爭中明確表示支持以色列。在兩起事件中,梅克爾都採取了與阿拉伯世界的主流觀點不同的立場。後者只關注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犧牲並且將以色列視作單方面的襲擊者。

德國的這一立場是有著深刻的背景原因的。德國的中東政策折射出德以之間在納粹對600萬猶太人進行大屠殺以後所形成的特殊關係。它體現了一種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而這是由德國對以色列所肩負的特殊而持久的責任所引申出來的。梅克爾將這樣的關係又進一步升級成了戰略夥伴關係。

德以之間特殊的關係並不能阻止德國方面對以色列的批評。特別是德國媒體,還有個別政治家都發出了批評聲音。本周四(8月27日),梅克爾在柏林會見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时,以罕見的明確姿態敦促以色列停止修建猶太人定居點。但儘管如此,德國大多數政治家對以色列的批評既不尖銳也不具備攻擊性,這點區別於法國和其他歐盟國家。

儘管德國同巴勒斯坦或者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並不是同樣的緊密,但德國的觀點對他們仍具有份量。2006年年底時,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成為首個公開同敘利亞接觸的西方政治家,他試圖讓大馬士革也參與到該地區和平解決方案中來。德國的這一方案最終也被美國所接受。在阿拉伯世界,德國享有廣泛的好感。但是它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影響力卻很有限,無法同它對以色列的影響力相比。而歐盟同美國相比,並不具備足夠的影響力來為中東問題定基調或者向衝突各方施加決定性壓力。此外歐洲人也缺乏必要的政治團結和政治決心。

但德國在中東的戰俘交換問題上卻發揮了巨大作用。德國安全部門人員通過他們的努力,兩次促成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戰俘交換。目前,德國正通過秘密談判努力促成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同數百名哈馬斯囚犯之間的交換。儘管德國背負著納粹歷史的陰影,而且梅克爾總理曾公開表示,哈馬斯應該對上一次加薩衝突負全部責任,但在人道主義問題上,德國無疑還是得到了雙方的信任。

作者:Rainer Sollich/趙羽中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