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對亞洲政策明顯轉向

2007年11月5日

德語媒體把德國總理梅克爾上周對印度的訪問視為德國亞洲政策的轉折點。世界報認為,此行打破了德國在亞洲政策上多年來單一注視中國的傾向。該報接著寫道:

https://p.dw.com/p/C13y
梅克爾:你們好還是中國好?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印度比中國好嗎?最近幾天,梅克爾經常面對這個問題。印度的國民經濟一直畢竟以百分之九的速度穩步增長,這個國家畢竟是民主國家,這裡受到良好教育的青年畢竟都能說流利的英語。這一切說明,與印度可以開展商務,也可以執行共同的政策。梅克爾持類似看法,但她要避免在中國和印度之間搞一場『選美』。她說,要同等擴大德國與中印兩國的夥伴關係,『不想以任何形式把這兩個國家對立起來』。」

日報認為,梅克爾在印度受到熱烈歡迎與她會見達賴喇嘛後受到中國嚴厲批評形成了鮮明對比,「與重視印度一樣,冷卻對華關係也是梅克爾的政治目標」,日報接著寫道:

「總理不厭其煩地強調,德國與印度如何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所以應該更多重視兩國關係。這樣的話印度當然很喜歡聽,這也因為印度自己不斷與競爭對手中國做比較,往往根據自己的評估認為印度太吃虧。德國開始重視印度這一已經壯大的政治和經濟力量,看來是認識了早就應該認識的全球力量新變化,也反映了德國亞洲政策的明顯轉向。按總理的想法,德國不應像其前任施羅德那樣,注意力只放在中國。其它民主國家、尤其人口眾多的印度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日報接著介紹了德國聯盟黨議會黨團的亞洲政策新重點並認為,矯正中國熱、尋找印度等新夥伴是正確的,「但不應忽視的是,外交政策在實施時大多為具體利益所左右」:

「在這個問題上,德國、美國和印度的亞洲政策都沒有很大的差別。例如新德里對緬甸的態度多年來更多取決於與中國對這一地區的爭奪,而並非像梅克爾所強調的那樣,面向民主價值觀。所以,新德里向緬甸軍人政權提供武器,以此限制中國在緬甸、繼而在印度洋的影響力。

與美國相比,德國和歐洲更想在亞洲建立有效的多元化和集體安全機制。而華盛頓則寄希望挑起印度和日本反對中國,但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不可能符合德國利益。所以,聯盟黨的戰略文件要求與美國在安全政策上團結一致是錯誤之舉。面對華盛頓,自信地代表自己利益才是更好的做法。 」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