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科研經費的不透明運作

2006年1月18日

德國科研協會每年從國家得到的資金十幾億之巨,用來資助和支持德國的尖端科研項目。但哪個項目能夠得到資助,由專家說了算。但專家的評估則是嚴格而保密,一向如此。不過,德國大學對這樣的規矩漸漸表示不滿並開始抵制。

https://p.dw.com/p/7nxg
德國科研協會

德國科研協會(Di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是德國國立大學辦起的私人評估機構。它發放研究經費的決定是建立在專家關門評估的基礎上。但不論項目申請得到批准或是被否決,申請本人都讀不到評估文字。德國科研協會奉行的方針是嚴守秘密,守口如瓶。多年來,凡迫使德國科研協會公佈評估文字的嘗試都遭到失敗。最近一次是將案子送到了法院,但2005年12月21日波昂地方法院作出裁決,宣佈德國科研協會仍然可以繼續嚴守評估文字的秘密。

評估文字為什麼重要到不能公開的程度?對此,德國科研協會主席溫納克爾(Winnacker)解釋道,這事關該組織的生死存亡。他說,科研協會同評估專家命運相連,它確保所有的申請都毫無例外地得到深入探討,之後作出評定。在評定作出之後,無法再做事後討論。

在波昂案子裡,起訴方是齊根大學化學教授倫茨。他多次為其項目在德國科研協會提出申請,但屢屢遭到拒絕。波昂法院的法官將該案爭議價值定為100歐元,多少有些隨意。實際上,這裡爭議的價值每年可以高達13億歐元。科研協會得到這些錢,將它們根據評估發放到大學裡,資助那些尖端科研項目。就資金而論,科研協會是德國科研領域最大最有勢力的贊助商。它的地位如今變得更加至高無上,因為個人的命運、整個研究所的前途越來越多地取決於資助款項。

科研協會作出的決定雖然事關重大,但這並無法導致公開評估文字的結果。官僚衙門在做出判決時,也無需公開理由。另一方面,科研協會是一個私人機構,自由訊息法律不適用於它。

不過,德國科研協會接近暗箱操作的現象激起的不僅是倫茨教授一人的憤怒。德國大學聯合會總幹事哈特莫爾也支持評估文字的公開化,透明化。他認為,評估可以繼續不顯保留匿名的傳統,但文字本身應當全文發表。

波昂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政治顧問瑙伊曼本人就是科研協會聘請的評估專家之一。他在接受明鏡線上的採訪時認為,公開化是時代和科學的需要。「科學依賴闡明理由。」他為英美國家科學雜誌撰寫的評估,都全文發表,而且署上姓名。

德國教授不是不願意寫評估,為法院、為議院或者為保險公司,他們不僅願意寫評估,而且簽署姓名也在所不辭。同樣,教授為博士論文或教授資格論文寫評估,也同樣沒有任何顧忌。

但為教授同行寫評估就不一樣了。這裡,評估者不願透露姓名。因為這裡關係到錢,項目經費,錢的上限是封頂的,換句話,同行拿到錢,自己有可能就拿不到。不公開評估者姓名,也是為了不激化矛盾。

國外對德國科研協會的不透明做法有過種種批評和建議。1999年,德國聯邦和州邀請了一個國際高級委員會對德國科研機構進行一次書面鑑定。他們認為,至少申請者應該知道評估者闡述的理由,尤其應該知道評估者心存的疑慮。

波昂法院2005年做出的裁決還排除了倫茨教授上訴的可能性。法制的路子已走到頭,如果要改變德國科研協會的操作規定,只能走行政這條線。為科研協會發放年度經費的是聯邦科研部。只要部長點頭並作出發錢可以,但必須公開評估文字的決定,事情就了結了。不過,記者採訪到聯邦科研部高校司司長埃倫貝格,此人卻是極力維護科研協會的現行政策。他說,沒有必要改變科研自我管理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