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國新使館回到柏林的心臟

Uta Thofern2008年7月3日

美國新使館回到了德國首都的心臟。7月4日將在柏林舉行盛大的慶典,當然是美國式的。當年支持德國實現統一的喬治•布希將蒞臨典禮。德國之聲網路主編發表評論,為德美關係做了積極的總結。

https://p.dw.com/p/EVlL
圖片來源: DW

一個完美的象徵:美國駐德國大使威廉•提姆肯本周五(7月4日)為矗立於柏林市巴黎廣場的新建美國使館揭幕。這幢建築物位於柏林歷史中心,緊挨布蘭登堡大門,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它代表了一個夢想的實現。在歐洲,這是和平與自由的夢想,是同美國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共同奮斗的目標。

uta_thofern.jpg
德國之聲網路主編Uta Thofern圖片來源: DW

一次世界大戰標誌了美國投入歐洲事務的開始,也為不干涉政策以及"新"、"老"世界的劃分,事實上勾畫了句點。20世紀的第一場災難同時也是政治全球化的開始。美國總統威爾遜以他14點計劃為歐洲的和平秩序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聯盟的創立奠定了基石。從那個時候到今天,90年過去了。威爾遜當時的設想是,只有有序的國際合作才能持久性化解危機。

國聯最終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之一,恰恰是一向要求各國享有自決權的美國無視這一權利並在沒有國際社會授權的情況下,進行對別國的干預。這在國聯誕生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如此。美國這樣做導致了特殊的悲劇。從歷史的經驗引發的近乎傳教式的"良好意願"同絕對的獨立自主的精神相結合,常常混合出一種倔強的盲目行為以及十分危險的單獨行動。伊拉克戰爭便是對此最生動的寫照。

為歐洲統一做出的貢獻無可爭議

但這改變不了美國對20世紀歐洲歷史發展本質性的影響,這一影響很明顯是積極的。沒有美國的參與,想必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行徑不會完結,長期不能享受自由的東歐國家也很難結束史達林式的獨裁統治。德國的統一是歐洲統一的前奏曲。它們的實現要歸功於美國的戰後政策以及老布希總統的明確立場。

要批評總會找出理由,比如, 統一的德國仍然面臨經濟及社會問題,歐盟部分新成員仍然承受過去遺留下來的經濟負擔,他們的表現也讓"老"歐洲有些失望,整個歐盟好像都缺乏民眾的支持,開始呈自由下落狀。這些指責都有道理,但它們都可以在聯盟內部用現行規則得到解決。回顧上世紀的戰場,歐洲大部兩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些歐洲民眾數十年深受壓迫,再來看今日歐洲面臨的困難,便不會覺得災難深重。毫無疑問,今天的歐洲可以無須動武解決衝突。這很大程度要歸功美國,其中包括美國為我們的自由而做出的軍事幹預。


歐洲的中心,柏林的心臟

德國從美國的行動中獲益最多。從重建德國的馬歇爾計劃,到對西柏林孤島人民通過"空中橋樑"進行的供給,從旨在抵抗蘇聯而駐扎數十年之久的美國軍隊,到對德國人民國家統一願望的全力支持,美國從未放棄過德國,因為德國對美國而言是實現歐洲和平與自由的關鍵。

由此,美國新使館的落成是圓了一場夢。它不是回歸,而是新的啟程。1939年,當時的使館在這裡開始辦公時,美國已從納粹德國召回了大使。提姆肯將是在柏林中心、布蘭登堡門旁辦公的首任美國大使。今後的歲月將告訴人們,德美關係、歐美關係重新開始是否可能。

共同的價值

作為施羅德繼任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已經開始修復因伊拉克戰爭而出現裂痕的德美關係,她並沒有迴避批評。小布希的繼任上台後,德美關係可以在共同行動方面有所突破。美國一向認為有伸張自由的責任。他們已成熟起來,有能力同瞭解自由價值的國家分攤他們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