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藝術的"諾貝爾獎"

2006年9月9日

日本每年都發布一次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獎,但大多數人對此一無所知。儘管這一大獎也用於維護德日文化關係,但德國人同樣知之甚少。

https://p.dw.com/p/95m7
日本的稻田藝術圖片來源: AP

阿瑟-米勒、諾曼-弗斯特和讓-盧-格達德等人就是這一大獎的得主,但幾乎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獎。獎金高達1500萬日元,約為11萬歐元,這麼高的金額可看出其重要性,它在藝術界人士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為「藝術的諾貝爾獎」。

它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它的歷史不長的緣故。第一批諾貝爾獎是1901年發放的,而日本的這一藝術獎1989年才開始。但發放這一大獎的日本藝術聯合會,歷史就長多了。1879年,帶領日本進入現代的明治天皇設立了這個大獎。其目的是發展日本藝術,並使日本藝術展現於「西方文明」面前。

日本的一位皇子倡議設立了這一獎項,獎勵的對像是製作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和電影的藝術家,為發展國際藝術和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作品。日本以此促進國際諒解和世界和平-這也是戰後和平主義日本的傳統目標。

提名委員會中有六名國際顧問,其中包括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其他四人也是西方國家前國家或政府首腦,另一人是日本前首相,這些西方人士代表了「西方文明」,日本正是把西方文明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這些人士對日本具有很大的個人興趣,也積極投身於日本與所在國的友好關係。

在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任國際顧問之前,前德國聯邦總理施密特也是國際顧問之一。之所以選德國人士作為國際顧問還有德日特殊關係的考慮:19世紀末,日本與中國不同,沒有被西方殖民主義列強所征服,而是借鑑西方。日本向普魯士德國學會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了強大的陸軍。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和歐洲對日本沒有什麼好影響,從德國學習的優等民族理論以及日本的戰爭罪行直到今天仍然是籠罩在日本與鄰國關係之上的陰影。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日本以經濟奇跡的德國為樣板,經過這一段時間後,德中關係出現了沉寂。

如果說,這項藝術大獎能給業已蒙上灰塵的德日文化交流帶來新的動力,這將是它的一個不小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