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永遠不要忘記!

Christoph Strack2015年1月27日

奧斯威辛是納粹罪孽的同義詞。德國之聲評論員Christoph Strack認為,今年可能是最後一次與當年的倖存者共同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得到解放,其意義更加特殊。

https://p.dw.com/p/1ER5G
Holocaustgedenktag Auschwitz Überlebend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奧斯威辛(Auschwitz)—德國最大集中營和滅絕營—標誌著納粹的瘋狂。鑑於親見人竟會如此非人性、德國人給來自這麼多國家的人製造的痛苦,誰不會在參觀了如今的這一紀念館後難以言對!

奧斯威辛的倖存者中有不少人再未重返此地。埃莫裡(Jean Amery), 波羅夫斯基(Tadeusz Borowski), 列維(Primo Levi)無法繼續存活,在1945後的數年或數十年後,他們相繼自殺。陪伴或觀察過奧斯威辛前囚徒的人都會感覺到,當事人永遠都處於恐怖狀態下。畫面永存,痛苦永在。參觀者中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當年還是孩童的他們,就在這裡失去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不得不放開親人之手的那一刻。2005年的那一次盛大紀念儀式過程中,突然出現一位佝僂老人,他蹣跚走過各國政要和官方客人行列,在台前跪下,親吻石塊,然後,哽咽著,悄然離去。這幅圖象、這一場景比當天的所有其他演說都更多地描述了這個地方的令人不可理解性。

與倖存者的最後一次共同紀念

周二(1月27日),又有數百名倖存者來到奧斯威辛—比肯瑙(Auschwitz-Birkenau),來自眾多國家的猶太人,其中也有約百名當年的波蘭囚徒。這是最後一次有這麼多時間證人參加紀念活動,將給這一個1月27日打上深深的烙印。趁他們仍健在之時,我們應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的陳述應成為我們的使命。

歷時50多年之後,德國人才終於將奧斯威辛集中營得到解放這一天作為納粹受害人紀念日、聯邦議院並在這一天專門召開會議。可惜的是,今年,當人們的目光如此聚焦倖存者時,他們當中竟沒有一個人能作演講,而只有聯邦總統發言。

Christoph Strack Redakteur im DW Hauptstadtstudio
本文作者圖片來源: DW

紀念能收到效果嗎?德國人願意承擔這永遠無可推卸的責任嗎?數天前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讓人詫異。根據這一調查結果,81%的被詢問者希望讓迫害猶太人的歷史「成為過去」。另一方面,不論是老聯邦州,還是新聯邦州,參觀各地納粹集中營紀念館的人數均明顯增加。去年,奧斯威辛—比肯瑙紀念館創下超過150萬參觀人次的紀錄。這表明,對猶太大屠殺的紀念依然活躍,但並非毋庸置疑之舉,更遠不是一種社會共識。德國青少年們在學期間早晚去參觀一次納粹集中營,尚未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是為什麼?

保持清醒

右翼民粹主義運動甚囂塵上、新形式的示威、在網上或通過麥克風傳播、表達種族主義仇外言論的那種讓人明顯感覺到的囂張,—這些天以來的情況尤其告訴了人們,保持對納粹暴行災難的紀念何其重要。人們必須警醒。永遠不能讓紀念僅成為一種程式,而是必須要有具體結果。

一再以猶太人大屠殺作為作品題材的法國電影製片人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指出,他所關心的是「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是對當世所立足於其上的事情的認識。奧斯威辛便屬於這樣的「事情」,讓人永遠不會變成「非人」的責任也屬於這樣的「事情」。對此,我們不僅僅是對受害人負有責任,而且是對整個社會負有責任,這個社會應永遠是一個人性的社會。

奧斯威辛—讓人毛骨悚然之地。這一地名不會改變。作為提醒,作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