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逆生理時鐘而行—歐洲科學新認識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6年8月12日

我們每個人的生理時鐘都不一樣,一個人何時睡覺何時起床是遺傳因素決定的。在慕尼黑舉行的「歐洲科學開放論壇(ESOF)」上,科學家們共同交換了有關生理時鐘的最新認識,而上述新認識恐怕將很受懶覺愛好者的歡迎。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8wJl
女孩子的生理時鐘圖片來源: AP

「生理時鐘其實就和一個真正的鐘差不多。我們為什麼要用鐘表呢?不就是想知道時間麼,想知道假如要想趕上某班車,我們是不是現在就得動身出發。生理時鐘做的也是類似的事情。它想知道,我是不是現在就得慢慢提高體溫,多釋放激素,為兩個小時以後的起床作準備。」

羅納貝格是慕尼黑大學醫學心理學研究所的教授,他所指的生理時鐘是大自然對晝夜交替的回答。生理時鐘行走的節奏規律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它控制我們什麼時候清醒、什麼時候打盹,而且是人和人的規律不一樣。比如說人人都知道動物界的雲雀絕對是早起者,迎著朝陽放聲高歌,而貓頭鷹卻完全出沒在夜間,到了白天就睡大覺。在人類當中,睡眠習慣也會有天囊地別之分。

羅納貝格介紹道:「在極端的雲雀型和極端的貓頭鷹型之間,可以有12個小時的差別。也就是說,在一個剛想睡覺的時候,另一個剛好醒來。」

然而,一個人的生理時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和年齡有關。在大部分情況下,小孩子都醒得相當早,令做父母的頭疼。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理時鐘點越來越朝後推,青春期的時候達到最晚。20歲以後,生理時鐘又開始不斷地向前提。這個規律意味著,青春期的少年傾向於貓頭鷹型,當夜貓子,退休後的老年人傾向於雲雀型。但對所有人都一樣的一點是,誰如果逆生理時鐘而行,比如說夜貓子早上六點被鬧鐘叫醒,不得不起床幹活的話,就會對身體帶來很大影響。

像羅納貝格這樣的專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社會時差」。他介紹道:「假如一個人由生理時鐘規定的白天開始時間比實際的白天要晚2到3個小時,但這個人在實際生活中卻又必須遵守實際的白晝時間。這就好像是你住在慕尼黑,但卻必須在莫斯科工作一樣。這就是社會時差。」

搬到另外那個時區是沒有用的:到那裡之後,人的生理時鐘又會很快適應新的情況,也就是說,誰如果在老家是夜貓子,那麼即使到了北京、到了紐約,他也還是個夜貓子。那麼,逆生理時鐘而行會有些什麼後果呢?後果令人吃驚。

羅納貝格說: 「最有意思的是,生理時鐘被打亂的人更容易成為吸煙者。社會時差越大,吸煙的概率就越大,而且更頑固。這個研究結果令人驚異的地方是吸煙和社會時差之間的關聯如此明顯,簡直令人不可置信。有4個小時或者4個小時以上社會時差的人,其中吸煙者的比例高達60%,而在沒有社會時差影響的人當中,吸煙者的比例最高只有10%。」

現在,科學家們準備開展其它項目,繼續探討社會時差是否和人類的其它疾病也有相關關係,比如說癌症,或者是心臟病。那麼將來我們是不是應當情願做生理時鐘的奴隸,完全根據生理時鐘的節奏生活,不應有絲毫偏差呢?羅納貝格表示: 「我覺得一個小時是沒有問題的。但要知道,50%的人都有2個到2個小時以上的社會時差,逆時差生活,時間久了是不行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在星期裡的睡眠不足。大概說吧,就是他們每天缺半個小時的覺,長年積累下來可不得了。」

那怎麼辦呢?專家有什麼建議呢?首先,室內要有更多的自然光。羅納貝格: 「今天的實際情況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時差已經有12個小時了。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在於大部分人接觸自然光的機會太少。自然光太少對生理時鍾意味著,早起的更早,晚起的更晚。因此,人和人之間的社會時差才會變得這麼大。」

其次,是不再硬性考勤,統一休息,而是因人而異,根據個人的生理時鐘,實行靈活的工作時間。羅納貝格介紹說: 「如果可以根據生理時鐘調整工作時間的話,那將是很了不起的一步,是朝擺脫社會時差、大幅度挖掘和提高生產力的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比如說,14歲以上的青少年就不用像現在這樣,一大早8點鐘就開始上課,而是9點、甚至於10點才上學。對青少年來說,科學家的這些建議恐怕是非常中聽的。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