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逆生物钟而行—欧洲科学新认识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2006年8月12日

我们每个人的生物钟都不一样,一个人何时睡觉何时起床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ESOF)”上,科学家们共同交换了有关生物钟的最新认识,而上述新认识恐怕将很受懒觉爱好者的欢迎。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https://p.dw.com/p/8wJl
女孩子的生物钟图像来源: AP

“生物钟其实就和一个真正的钟差不多。我们为什么要用钟表呢?不就是想知道时间么,想知道假如要想赶上某班车,我们是不是现在就得动身出发。生物钟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它想知道,我是不是现在就得慢慢提高体温,多释放激素,为两个小时以后的起床作准备。”

罗纳贝格是慕尼黑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所指的生物钟是大自然对昼夜交替的回答。生物钟行走的节奏规律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它控制我们什么时候清醒、什么时候打盹,而且是人和人的规律不一样。比如说人人都知道动物界的云雀绝对是早起者,迎着朝阳放声高歌,而猫头鹰却完全出没在夜间,到了白天就睡大觉。在人类当中,睡眠习惯也会有天囊地别之分。

罗纳贝格介绍道:“在极端的云雀型和极端的猫头鹰型之间,可以有12个小时的差别。也就是说,在一个刚想睡觉的时候,另一个刚好醒来。”

然而,一个人的生物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和年龄有关。在大部分情况下,小孩子都醒得相当早,令做父母的头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物钟点越来越朝后推,青春期的时候达到最晚。20岁以后,生物钟又开始不断地向前提。这个规律意味着,青春期的少年倾向于猫头鹰型,当夜猫子,退休后的老年人倾向于云雀型。但对所有人都一样的一点是,谁如果逆生物钟而行,比如说夜猫子早上六点被闹钟叫醒,不得不起床干活的话,就会对身体带来很大影响。

像罗纳贝格这样的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时差”。他介绍道:“假如一个人由生物钟规定的白天开始时间比实际的白天要晚2到3个小时,但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却又必须遵守实际的白昼时间。这就好像是你住在慕尼黑,但却必须在莫斯科工作一样。这就是社会时差。”

搬到另外那个时区是没有用的:到那里之后,人的生物钟又会很快适应新的情况,也就是说,谁如果在老家是夜猫子,那么即使到了北京、到了纽约,他也还是个夜猫子。那么,逆生物钟而行会有些什么后果呢?后果令人吃惊。

罗纳贝格说: “最有意思的是,生物钟被打乱的人更容易成为吸烟者。社会时差越大,吸烟的概率就越大,而且更顽固。这个研究结果令人惊异的地方是吸烟和社会时差之间的关联如此明显,简直令人不可置信。有4个小时或者4个小时以上社会时差的人,其中吸烟者的比例高达60%,而在没有社会时差影响的人当中,吸烟者的比例最高只有10%。”

现在,科学家们准备开展其它项目,继续探讨社会时差是否和人类的其它疾病也有相关关系,比如说癌症,或者是心脏病。那么将来我们是不是应当情愿做生物钟的奴隶,完全根据生物钟的节奏生活,不应有丝毫偏差呢?罗纳贝格表示: “我觉得一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知道,50%的人都有2个到2个小时以上的社会时差,逆时差生活,时间久了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星期里的睡眠不足。大概说吧,就是他们每天缺半个小时的觉,长年积累下来可不得了。”

那怎么办呢?专家有什么建议呢?首先,室内要有更多的自然光。罗纳贝格: “今天的实际情况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时差已经有12个小时了。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人接触自然光的机会太少。自然光太少对生物钟意味着,早起的更早,晚起的更晚。因此,人和人之间的社会时差才会变得这么大。”

其次,是不再硬性考勤,统一休息,而是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的生物钟,实行灵活的工作时间。罗纳贝格介绍说: “如果可以根据生物钟调整工作时间的话,那将是很了不起的一步,是朝摆脱社会时差、大幅度挖掘和提高生产力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比如说,14岁以上的青少年就不用像现在这样,一大早8点钟就开始上课,而是9点、甚至于10点才上学。对青少年来说,科学家的这些建议恐怕是非常中听的。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