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Nahost Demos

2011年2月3日

中東、北非國家此起彼伏的抗議浪潮表達了一個明顯的訊號:這一地區渴求變革。民眾的怨氣在增長,人們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訴求。一場"阿拉伯之春"真的即將到來嗎?

https://p.dw.com/p/109nM
開羅的示威者與士兵圖片來源: dapd

專制國家的統治者一個接一個地被推翻,眼下在多個阿拉伯國家發生的一切讓人想起多米諾骨牌。但這個比較並不能客觀地說明現實。阿拉伯世界包括25個國家,人口3.6億。黎巴嫩人和卡達人或摩洛哥人之間少有共同點,各國間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國情也千差萬別。並非每個阿拉伯國家的統治者都是威權獨裁者,或中飽私囊的竊國大盜。

例如約旦。當然,約旦並不是一個自由的國家,那裡存在酷刑,誰要是對王室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很快就會被投入監獄。但該國的政治氣氛比敘利亞要開放寬松。即使該國最大的伊斯蘭主義反對派組織也不要求政府更迭,而只要求進行改革。

說到敘利亞,該國也並不一定就是下一個突尼斯或埃及。敘利亞對以色列的清晰態度賦予了該政權一定的合法性,並使得總統阿薩德的地位得到鞏固。阿薩德願意同以色列締結和平,但前提條件是以色列要歸還其佔領的戈蘭高地。在這個目標實現之前,阿薩德會繼續支持那些視以色列為侵略者的抵抗力量。

與此不同,穆巴拉克則被認為與以色列同流合污,將加薩地帶50萬巴勒斯坦人囚禁在自己的家園內。因此阿薩德得到阿拉伯世界公眾輿論的認可,而穆巴拉克則被開羅解放廣場上的示威者稱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和"中央情報局間諜"。

但同時必須指出,突尼斯和埃及民眾走上街頭追求的價值是具有普世性的。他們希望過上一種有尊嚴的生活,希望得到社會公正,希望在政治生活中獲得發言權。每一個阿拉伯人都能立即明白這一點,沒有人會對從突尼斯城和開羅傳遍世界的鏡頭無動於衷。每個阿拉伯人會立刻做出比較,提出問題:我們國家的情況又怎麼樣呢?他們會對阿拉伯世界的僵化秩序提出質疑和挑戰。哪個統治者幾十年來未能給自己的人民帶來他們應得的福祉和權益,現在都感到了壓力。

或許安曼、大馬士革、阿爾及爾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能明白這一點。儘管突尼斯和埃及的巨變不會產生多米諾效應,但他們不能指望儌倖躲過這一浪潮。同時西方也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即穩定或許是十分重要的,但萬馬齊喑般的死寂將迫使人們付出高昂的代價。

作者:Carsten Kuehntopp 翻譯:葉宣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