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3007 Panda in Bayern

2009年7月29日

今年7月中旬,"自然影像"国际自然与动物电影节在中德交流史上首次把德国和中国的纪录片电影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与电影和环保相关的话题。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会上,来自中国纪录片委员会的代表与德国巴伐利亚电视台的电影制作人和编剧就如何让环保理念植根于纪录片领域进行了意见和经验交流。

https://p.dw.com/p/IyHA
电影节上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国宝”大熊猫的海报图像来源: AP

在巴伐利亚的森林中,非同寻常地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几天来,在这个叫做瑙伊什诺的巴伐利亚小镇里,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国宝"大熊猫的海报。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拉尔夫·托姆斯也是名为"自然影像"的国际自然与动物电影节的创始人,今年已经是他在巴伐利亚国家森林公园举办的第八届电影节了:"我们把中国的大熊猫带到了这里,今年我们还有一个中国代表团在这里做客。在德国的历史上,我们首次把德国与中国的电影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有机会就以自然、动物为主题的电影制作共同进行探讨。"

因此,本届国际自然与动物电影节上,不仅有30部电影参加以自然为主题的电影"奥斯卡奖"角逐,还有一系列来自中国的纪录片展出播映。中方代表团成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秘书长贡吉玖表示,中国电影人最近对纪录片产生了巨大兴趣,中国每年制作100多部电影纪录片,所以希望把中国的作品也介绍给德国观众。

而在电影创作环境和条件方面,作为中国电影人,贡吉玖秘书长也毫不掩饰他们对德国同行的羡慕之情,他说:"我们发现德国电影制作人有充足的资金,这样他们就有充裕的创作时间,在拍摄自然纪录片时,就可以长时间地等待最佳镜头的出现,也可以拍摄更多细节景象,而这些对于观众来说,恰恰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而对于德国观众来说,中国自然纪录片的录制方式还是相当特别的。国际自然与动物电影节主席拉尔夫·托姆斯本人去年也在中国参加了一个自然纪录片电影节。在谈到中德两国电影人在拍摄自然和动物主题纪录片时采取的不同视角时,他说:"我想我们中国的同行在拍摄的时候仍然具有很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而动物界或者说整个自然界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展示矛盾的放映屏,比如人类对树木的过度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最终造成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缺乏水源,而这又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也就是说,人类还是扮演主体的角色。这次在我们电影节上映的一部纪录片是关于长江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保护自然,保护水源的愿望,但是我觉得德国电影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正是由于两国电影人拍摄和处理角度不同,中国电影制作人和编剧非常感兴趣,他们的德国同行是怎么工作的。这次讨论会不仅仅旨在促进两国电影人关于专业电影话题的交流,而且还希望就环境、自然和气候等话题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和经验交流机制,共同探讨媒体如何通过吸引人的方式来向公众传达人类在这些领域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作者:Ivo Maruczyk/雨涵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