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卡拉不再OK?

亚思明综述2006年7月27日

卡拉OK在中国可谓是一种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休闲娱乐方式。这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诞生于日本的创造发明如今已经风靡中国的大江南北,几乎少有一家饭店、旅馆或者酒吧不安设“KTV”包间。只需几个欧元,便能换来整个晚上的对酒当歌、不醉不归。每年都有上百万的中国顾客以这种方式消愁、找乐、过瘾或者解闷。

https://p.dw.com/p/8rKx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dpaweb

作为一种深得民心的通俗文化式样,卡拉OK也能给穷人带来快乐。例如在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即所谓的世界工厂,外来打工妹、打工仔们收工后也在路边的简易摊位上高歌一曲,短暂的放松令他们更加坚信“明天会更好”。

不过,中国文化部的官员们可不相信卡拉一定OK。人们都在唱什么歌?政府不能不管。为此,“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呼之欲出,武汉、郑州和青岛三个试点城市将率先在市内的KTV建立统一的曲库系统。此举旨在防止“不健康”歌曲入侵KTV,并逐步解决著作权的争论。

也就是说,歌舞娱乐场所的卡拉OK厅也将受制于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从而成为继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之后的又一块接受内容审查的文化信息平台。据悉,建设“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的指导思想是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市场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从而成为创建和谐娱乐环境的有力手段”。

但是,区分“健康”歌曲与“不健康”歌曲的标准依然含混不清。经验表明,一些歌词“露骨”的曲目容易被扣上“伤风败俗”的帽子。例如今年滚石乐队在上海演出时就不得不从节目单上删掉《让我们一起度过夜晚》、《褐色的糖》、《夜总会女郎》等五首歌曲。

卡拉OK“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旨在协调唱片业、音乐人和卡拉OK经营者之间关于歌曲合法使用权的矛盾。据估计,卡拉OK每年为经营者们带来数十亿欧元的收入,但创作歌曲的音乐制作人却分文全无,这显然有失市场公平。据介绍,“系统”可记录歌曲点播的具体次数,并以此作为歌曲著作权人的酬金依据。此言一出,举国哗然。争议性主要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尚未立法,仅凭主管部门“一厢情愿”,难以付诸实施;二是一旦开始收费,相关费用必将转嫁给消费者;三是在缺乏相关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倘若操作不当,势必给整个行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友们纷纷质疑,如果连歌舞厅、酒吧间都被纳入监控系统,对于公众而言,这种娱乐场所还有什么娱乐可言?在公权的掌心上跳舞,还有什么意思?

就连一向官腔十足的《中国日报》也从卡拉OK“系统”出台这件事上联想到了乔治·奥威尔写于1948年的预言性质小说《1984》。奥威尔在小说里虚拟了一个“大洋国”,在这个由“老大哥”专政的国家里,每个外围党员和核心党员的家里都安装了“监视电幕”,下面写着:老大哥在看着你!党员们的吃喝拉撒乃至闺房之乐,全都受到当局监视,隐私荡然无存,信任、友谊、良知……消失殆尽,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怖的阴霾之下……

公权越过边界,私权受到侵犯。卡拉不再OK,人们感到害怕。 也许就像某首歌里所唱得那样:“我想唱歌却不敢唱,小声哼哼还要东张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