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带着相机游走在德中两国之间

2011年7月18日

她带着照相机自费行走在德国和中国之间,通过相机纪录下了许许多多反映时代变迁,时代生活的瞬间,并通过在中国和德国各地举办摄影展览,增进了德中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

https://p.dw.com/p/11x8W
图像来源: Leica

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从事着各种职业。最常见的就是开公司,开餐馆,办旅游。也有人另辟蹊径,在享受平稳安逸生活的同时,不断追求梦想,追求实现自身价值。 王纺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带着照相机自费行走在德国和中国之间,通过相机纪录下了许许多多反映时代变迁,时代生活的瞬间,并通过在中国和德国各地举办摄影展览,增进了德中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

筹划“中国妇女在柏林”展

曾经在德国和英国读书并且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的王纺,已经在德国生活了十多年。她说,最近正在筹划拍摄"中国妇女在柏林"这样一个题材的摄影展览。已经积累了十几个人的素材。

"目前仅关注在柏林依靠自己能力获得稳定生活的妇女。在过去我接触过几位这样的女性,在柏林或其他城市,每个人在稳定前都有一段经历。他们的这些经历是属于这个时代。一位曾经学习中国舞专业的舞蹈员,十年前来德国,现在在柏林经营一家服装店。就是因为放不下对舞蹈的热爱, 现在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办舞蹈班。还有两位在德生活十年的女士,生活稳定,但是她们去年开办了素食餐馆, 将中国的素餐介绍给柏林的食客。"

通过照片介绍真实的中国

从2006年开始, 王纺就在德国和中国两地举办摄影展览。所到之处有北京,多特蒙德,柏林,明斯特,汉诺威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城市。虽然她并不是专业摄影师,但是中西两边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她特有的艺术视角。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作品更倾向纪实性。在她发表的一副题为"消费"的作品上,人们看到的是一堆旧自行车,不远处停靠着一辆白色小轿车,画面的背景是一位金发碧眼的高大西方女郎,上面是摩托罗拉广告,画面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皮库胡同的路标。在一副名为"民工"的作品上看到的,是一个男子正奋力在城市的大街上蹬着三轮车。三轮车上堆着几个装着废品的大包。在这些废品大包下,骑车人看上去是那么弱小。名为"张家港"作品的画面主体是两位老人在一个水塘边洗着什么,旁边是一片开着黄色花朵的植物,再往后的一个层次是瓦砾堆,而再往后就是一排现代化的大楼。

不难看出,王纺作品都紧紧地扣住时代的脉搏。因此虽然是个人作品展,却仍然能在德国这样一个人们文化修养普遍较高的地方,吸引不少观众。王纺举办的名为中国沙洲钢铁厂-德国钢铁厂第二故乡的摄影展,让她本人也深受感动。

"展览的开幕式上,德国钢铁厂大批已退休的工人,带着他们珍存的照片给我看,其中有个工人送给我的礼物是宽厚钢板生产线停产拆卸前的最后一批产品。他们将这批产品做成小卷板,并贴上标牌制成礼物。我很感动,感受到了德国工人对已经出售的工厂的那份情感。 "

希望留下对时代的记忆

对于故乡北京,她更是一往深情。她说,93年出国学习之前,她从未离开过北京。97年回到北京任职英国救助儿童会和国际儿童基金会。几年后才来到德国定居。这几年她既为北京现代化建设而惊喜,也为儿时的记忆正在随着近年来的巨变在消失,老式而熟悉的建筑让位与现代化,让位于现代消费理念而惋惜。

'想给自己的健忘留下记忆,也能与德国友人交流北京的变化过程。交流, 德国,中国。 我想这是我的摄影中心。我把我对家乡快速的变化的感受带到德国,试图把一种事实展现出来,与德国的观众和社会交流。"

作者:敏芬

责编:严严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